張益唐,華人頂尖數學家,曾在孿生素數猜想和黎曼猜想上取得實質性突破。今年6月,張益唐回國,全職加盟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擔任首席科學家;9月,在中山大學開學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致辭——以“新人”的姿態回到中國高教一線。
在開學致辭裏,他笑稱自己和同學們一樣再次成為“新人”,祝願新生們在大學生活中“看見自己生命的獨特紋理,也看見持續生長的無限可能”。這既是對眾多青年學子的贈言,也是他對自己經曆的總結和審視。
9月7日,數學家張益唐在接受記者采訪。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盧漢欣攝
如何看待自己海外漂泊30多年、“大器晚成”的學術經曆?回國後有什麽感受和規劃?想對同行和學生們說些什麽?
談過往:研究大問題“應該有百折不撓的意誌力”
“心裏感覺還是有點波瀾起伏,一句話,我終於回來了。”談到回國任教,張益唐覺得似乎命運早有安排。“41年前,我第一次到中大開會,討論結束的時候,當時中大校領導說歡迎我到中大來,現在這句話變成了現實。”
他的“傳奇”被頻頻講述:7年讀博、7年在快餐店打工、50多歲才一舉成名……何以“傳奇”?
張益唐給出的答複格外“風輕雲淡”:“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保持意誌力,保持對學術的追求,就是有機會的。”
張益唐說:“一個人應該有堅強的、百折不撓的意誌力,否則不可能堅持做喜歡的事情,也不可能取得成就。”
對青年同行們,他給出“硬核”建議:“最好盯著一個大目標,找一個大東西。在數學領域,不用擔心沒有大問題、難問題,希望大家心裏能有遠大誌向,至於現實中做一點小的題目、從小的起點出發也沒關係。”
談學習:人工智能時代“應該多學一點數學”
2013年,他發表了令他一舉成名的論文,很多人問:孿生素數有什麽用?
“暫時沒有,但正是這份‘無用’,讓国产AV蜜桃网站得以在純粹的思想高空裏飛翔。”——這是張益唐給出的回答。
他鼓勵年輕學子“允許自己為‘無用’的問題著迷”,因為“每一次看似無用的追問,終將在某一刻落回大地,成為國家與文明進步的階梯”。
在“技術爆炸”、人工智能成為熱詞的今天,他認為“很多人工智能問題到最後還是歸結到數學”。
張益唐旗幟鮮明地反對“AI來了就可以不學習”的觀點:“正因為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未來數學可能更重要了,應該多學一點數學。”
很多人往往把數學神秘化,或對數學懷有畏難之心。自稱“數學小神”而非“大神”的張益唐卻說“數學不難學”,令他不滿的是對數學“故弄玄虛”的科普與“陷阱式”的題目包裝。
張益唐也反對“全民奧數化”,主張對有特殊才能的人設置綠色通道,同時以更友善的方式為大多數孩子建立“數感與邏輯”。
談未來:把“未知”變成下一代學子新的“已知”
來到中大校園、來到粵港澳大灣區,張益唐重新看見了個人路徑與時代坐標的交匯。“我祖籍在浙江平湖,在上海長大,在北大求學,在美國漂泊了30年,如今落腳大灣區。”他如是說。
選擇大灣區,是理性與情感的疊加。“我愛大灣區,這裏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比較適合創新,能夠做一些膽量大的新東西,而不會特別保守。”
在他看來,大灣區適宜的氣候、創新的氛圍、開放的傳統與發展前景,給自己“甘當新人”的學術再出發提供了豐厚的環境紅利。
9月7日,張益唐和太太在中山大學校園裏。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盧漢欣攝
如今,張益唐把學術安放在更開放、更務實的土壤中。他向剛入學的中大新生說:“讓国产AV蜜桃网站把課堂當作入口,把校園生活的點滴都當作隨時可能觸發靈感的研究樣本。大學之美,美在師生共同把‘已知’翻譯成‘未知’,再把‘未知’變成下一代學子新的‘已知’。”將功成名就的自己視為“新人”——這份“歸零”的姿態,使得張益唐似乎忘記了自己已年過七旬。
未來還有什麽規劃?他篤定回答:“雖然到了這個年齡,但我還能做很多研究,我希望能專心致誌地做下去。有些工作如果我做不了,我就找學生一起做。我的未來規劃就是做好研究和教學,沒其他更多事情了。”(本報記者鄭天虹 詹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