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近日,一岁赵本山的近照在网络悄然流传。照片里的他,白发如雪,面容刻满岁月的沟壑,步履间透着历经沧桑后的老态。许多人不禁惊呼:“这还是那个在舞台上活蹦乱跳、妙语连珠的‘老蔫’吗?”时光这把无情的刻刀,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却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这位陪伴了几代中国人成长的喜剧艺术家——当舞台的灯光渐渐暗去,当如潮的掌声远去,赵本山留给我们的,究竟是怎样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从黑土地到春晚舞台: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年,在辽宁省铁岭市的一个普通剧团里,29岁的赵本山或许还未曾预料到,自己将会成为未来二十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喜剧演员。那时的他,凭借在《摔三弦》中饰演的盲人二叔,已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小有名气。黑土地的质朴与幽默,如同潺潺溪流,融入他的骨血,成为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990年,命运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赵本山首次登上央视春晚的璀璨舞台,与黄晓娟携手合作表演小品《相亲》。这个操着浓重东北口音、带着几分狡黠又透着善良的“老蔫”,仿佛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一夜之间激起千层浪,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从此,春晚舞台便成了赵本山尽情挥洒艺术才华的主场。《相亲》里那个憨厚又带着小聪明的“老蔫”,《我想有个家》中渴望温暖家庭的普通人,《昨天今天明天》里幽默风趣的“白云黑土”组合,《卖拐》系列中精明又略带荒诞的骗子与受骗者,《不差钱》里那个穿着苏格兰裙、搞笑又可爱的服务员……一个个经典小品,不仅创造了“你太有才了”“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鸡”等脍炙人口的流行语,更构建起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喜剧世界。
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的年代,赵本山的小品宛如一道道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无数家庭除夕夜的欢乐时光,成为无数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他的表演深深扎根于民间,将东北方言的独特幽默、农民的质朴智慧与生活的酸甜苦辣巧妙融合,让普通观众在捧腹大笑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者张颐武曾评价:“赵本山的小品是中国社会变迁的民间注解,他用喜剧的方式生动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时代发展的鲜活缩影。”二、争议与坚守:艺术家的双面人生伴随着巨大声名的,是从未停歇的争议浪潮。有人批评他的作品“低俗”“过于迎合市场”,有人质疑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固化了偏见”,让外界对农民群体产生了片面的认知。面对这些如潮水般涌来的声音,赵本山曾坚定地回应:“我的根在农村,我的作品永远离不开老百姓。我不懂什么是高雅,我只知道观众笑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艺术就是要源于生活,服务于大众。”这种“接地气”的
,让他赢得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也让他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2009年,小品《不差钱》中“苏格兰情调”的桥段引发了关于文化模仿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对西方文化的生硬拼凑;2011年,《同桌的你》被指“广告植入过多”,破坏了作品的纯粹性。争议背后,是大众文化审美趣味的不断变迁,也是人们对喜剧艺术社会功能的多元思考。值得深思的是,当我们在热烈讨论赵本山作品的“雅俗”之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卖拐》系列通过对江湖骗子的辛辣讽刺,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火炬手》里对奥运热情的真挚赞美,展现了普通人对国家大事的积极参与;《捐助》中对善良本色的生动彰显,传递了人性的温暖与美好。无不体现着艺术家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与责任担当。正如文化学者朱大可所言:“赵本山的喜剧,是在笑声中完成对现实的温和解构,他让沉重的话题变得可以承受,让观众在欢笑中反思生活。”三、岁月沉淀:褪去光环
后的生命本真如今的赵本山,早已淡出春晚的舞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地方文化的发展中。照片中的他,虽难掩老态,却多了一份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与平和。这种转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卸下光环后的真实模样,如同秋日里的枫叶,虽不再有春日的娇艳,却多了几分深沉与厚重。在东北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土地上,赵本山创办的“本山传媒”宛如一座艺术的摇篮,培养了众多民间艺人,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刘老根大舞台”更是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每晚都吸引着无数观众前来感受二人转的独特魅力。他常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民间艺术的不易。现在我能做的,就是给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这种对艺术传承的执着与坚守,或许比舞台上的辉煌更令人动容,更彰显出一个艺术家的担当与情怀。岁月无情,它带走了赵本山的青春容颜,却带不走他留给这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当我们看到他老去的模样时,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更是对一段集体青春的怀念。那个在春晚舞台上蹦蹦跳跳、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的“老蔫”,那个用笑声温暖了无数寒冷冬夜的喜剧大师,已经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四、超越容颜的艺术永恒赵本山的老去,让我们再次陷入深深的思考:艺术家的价值究竟应该用什么来衡量?是舞台上的光鲜亮丽、万众瞩目,还是作品的生命力、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媒体的追捧热度、一时的风光无限,还是观众心中的真实分量、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口碑?从古希腊的荷马到中国的关汉卿,从莎士比亚到卓别林,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会被岁月湮没。他们的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观众产生共鸣。赵本山的小品,正是这样的存在——二十年后重看《昨天今天明天》,我们依然会被“改革春风吹满地”的乐观所感染,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希望与变革的时代;重温《卖拐》,我们仍能体会到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在欢笑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追求“颜值”与“流量”的时代,赵本山的老去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外表的永驻,而在于精神的传承;真正的文化记忆,不会因容颜的改变而褪色,反而会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醇厚。当我们凝视照片中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晚年,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它承载着我们的欢笑,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也见证着中国大众文化的变迁轨迹。
岁月如刀,雕刻容颜,却磨灭不了真正的艺术光芒。67岁的赵本山,以他不再年轻的面容告诉我们:生命的长度或许有限,但艺术的宽度可以无限延伸。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的笑声与感动,早已融入文化的血脉,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当我们回望赵本山的艺术人生,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喜剧演员的起落沉浮,更是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用才华与坚持书写的不朽传奇——这,或许就是岁月给予一个艺术家最珍贵的馈赠,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