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銀行業早已不是噱頭或概念,AI為銀行業帶來哪些“真正”的變化?9月12日,諸多業界大咖相聚在黃浦江畔的“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進行思想碰撞,共同探討AI將如何重塑未來的銀行業。
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網商銀行董事長金曉龍指出,AI對於銀行業的改變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當下AI的改變,使得AI已經從當初的輔助性工具,變成了銀行業務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麵向未來,全行業會從數字銀行邁向AI銀行。AI銀行的創新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必須加快做。
AI重塑未來銀行
AI大轉型時代,AI對所有產業和行業都在進行重塑。生產力工具、業務流程、用戶體驗、產品服務、生態夥伴、決策模式和商業模式都在AI的加持下進行重塑。
“這些重塑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需要十年的旅程。”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認為。
通過AI的運用,將大幅降低銀行整體的行政成本和運營成本。比如現在很多傳統銀行網點的工作,未來都是可以被AI替代的。
興業銀行首席信息官唐家才在外灘大會上介紹稱,目前AI在商業銀行中進行著部分輔助內部的風險決策、輔助運營以及營銷助理等方麵的工作,比如每天支行網點的會議都用AI幫助提高效率。
武連峰指出,AI對商業銀行業務流程的重塑才剛剛開始,未來發展空間非常大。
數字銀行伴隨著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快速鋪開,帶給客戶的體驗包括服務渠道快速轉移,很大部分解決了金融可得性的問題。今天的AI銀行,本質上是在數字銀行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帶來AI大模型實現新的突破邊界,加持下產生的。
在社會經濟智能化過程中,必須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智能金融服務體係,AI為商業銀行帶來的不僅僅是效率革命,更是破解傳統金融難題的根本性的機遇。科技是破解普惠金融難題的最優解。
網商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高嵩表示,AI銀行很關鍵的一點是AI一定會帶來金融更加普惠,讓服務更加平權的場景。
最近幾年,網商銀行在持續探索AI的應用,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實現農戶資產的可信評估;借助圖計算、AI大模型等技術,推動產業鏈金融向“毛細血管”延伸,還在探索將AI應用於小微普惠理財,這些實踐雖然處於初步的階段,但是方向明確。
未來AI將與銀行共融
盡管AI對未來銀行業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很難預測,但是可以想象AI必將對銀行業帶來一些很明顯的變革。未來AI可能會成為商業銀行的基礎設施之一,在国产AV蜜桃网站身邊無聲無息地存在。
杭州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李烔在外灘大會上表示,AI一定會融入未來銀行的核心能力當中,給每位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
對於AI銀行落地的思考,網商銀行行長馮亮指出,AI首先要成為銀行業務中每一個領域的專家,這是紮紮實實必須要完成的一步,銀行行業裏有非常多的多年經驗積累的專家,如何把他們的經驗和能力,在AI加持下變得更好。
銀行有了AI服務和創新後,第二步是要讓銀行內每一個員工成為超級個體。第三步是要讓超級個體能夠將以前很稀缺的,隻能向私人銀行的百萬千萬以上的客戶才能提供的服務,惠及更多小微客戶,為社會創造增量價值,這是最後達成AI銀行,需要完成的路徑。
螞蟻數科副總裁曹剛表示,在大模型AI時代,AI銀行一定會成為每家銀行的標配,銀行業務裏麵的每一個核心業務環節,都會被AI力量輔助、提效,讓更多的人能夠以更低的門檻使用到銀行提供的更加專業的服務。
不過銀行業是安全性和可信度要求近乎苛刻的行業,必須保證金融資產和金融數據的安全,保證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務的可靠性,保證賬務處理和賬務記錄的準確性。
基於現階段的實踐,也有專家指出,中短期的數字金融創新可能並不要求金融模型自身具備解決複雜問題的高超能力,而應更加注重算法與場景的匹配性與適用性,以及強調金融模型的安全和可信性,讓客戶、市場和監管部門及政府信得過。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張曉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