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導向的先進生產力形態,正深刻重塑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與路徑。不同於傳統依賴資源與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它強調新型勞動者、新型要素、新型工具和新型基礎設施的融合創新,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質的飛躍。其根本特征不僅體現在效率提升和要素優化配置上,更突出地表現為綠色低碳、智能集約的發展方向。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持續演進的大背景下,新質生產力正日益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核心動能,也是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已初見成效。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關鍵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202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13%。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製造等前沿領域實現多點突破,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相繼湧現,推動我國由產業跟隨者向技術引領者轉變。從全國層麵看,各地立足區域稟賦,圍繞未來產業積極探索特色路徑,在體製機製創新、技術轉化、產業鏈協同等方麵積累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地方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試驗田、孵化器和策源地。
在區域發展層麵,京津冀依托豐富的科技、人才和教育資源,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新賽道,三地結合各自產業優勢,布局氫能、生物醫藥、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產業鏈。長三角地區展現出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協同優勢,上海、蘇州、寧波等城市在智能製造、智慧交通、醫療影像等重點領域,形成多層次應用場景。粵港澳大灣區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雄厚的產業基礎和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在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上跑出加速度。中西部及新興城市的探索同樣值得關注,如合肥“人造太陽”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可控核聚變技術加速邁向工程化驗證;無錫打造“空天新城”,形成集智能製造、遙感應用於一體的產業生態。這些探索表明,各地正依托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通過錯位競爭和技術集聚,為新質生產力開辟成長空間。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不僅依賴於技術迭代,更有賴於製度供給、組織方式與治理模式的係統性變革。在產業組織方麵,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強化產業鏈上下遊聯動,京津冀加快整車與零部件協同建設,傳統製造業通過數字孿生、智能裝備等新技術加快智能化轉型。在體製機製創新方麵,安徽出台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方案,上海推行任務揭榜製,蘇州設立產業母基金並搭建量子科技人才發展平台,逐步構建起較為完善的製度支持體係。
各地實踐經驗表明,發展新質生產力應錨定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數實融合三大戰略方向,並圍繞這些方向形成係統化政策舉措:在核心技術攻關上,針對量子科技、AI芯片等“卡脖子”領域設立戰略性技術攻關基金,建設國家級協同研發平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與收益分配機製;在人才培養上,強化前沿學科布局與交叉培養,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創新密集區域試點“AI+生物技術”跨學科人才項目,製定緊缺人才清單,對關鍵崗位給予個稅減免及“一事一議”支持;在體製機製上,探索設立新質生產力發展特區,打破行政壁壘、健全容錯糾錯機製,推動社保和險資等長期資本向硬科技領域配置,發展科技成果估值體係,破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難題;在區域協同上,構建跨區域創新共同體,推動創新分工與錯位發展,建立重大項目跨區域協同機製,統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重點區域打造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的多方協同。政府應做好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企業應發揮創新主體作用,高校和科研機構則應聚焦原創技術攻關,提升科技策源能力。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背景下,中國具備在新質生產力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曆史機遇。通過持續創新與深化改革,必將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道路,為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轉型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王宗潤、任曉航,分別係中南大學新質生產力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編輯:王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