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國青年報曲阜9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梅從政 實習生 李穎鈺)在第四十一個教師節當天,由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跟隨中國教師博物館講解員、曲阜師範大學副教授徐秀的鏡頭,走進這座地處孔子故裏的博物館,溯師道、明師德、弘師風。近60萬名觀眾線上參與。
“為民族留存文化記憶,為教育珍藏曆史遺產,為教師打造精神家園。”這是曲阜師範大學中國教師博物館的辦館理念,該館是全國唯一一座以教師文化為主題、以師德教育為特色的專題博物館。
從不同時期教學方法、教育故事,到千字文等教學器物,再到記錄孔門家學的孔府檔案;從象征教化的文物與先賢畫像,到精心還原的曆史場景……這座建築麵積1.2萬平方米的博物館以豐富的展藏係統梳理了中國教師的發展脈絡,串起一幅教師文化長卷,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曆史如何造就教師、教師又是如何影響曆史的。
步入“教師的曆史”展廳,青銅“鐸”陳列其中。“鐸”最早出現於夏朝,是一種具有警示作用的響器,功能類似於今天的上課鈴,而木鐸作為教化象征,最早可追溯至孔子。《論語·八佾》中記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被譽為“天之木鐸”,從此“執木鐸者”成為教師的代稱。
徐秀指著展櫃中1985年第一個教師節的紀念品說:“從那年起,教師就有了自己的節日;2024年,我國專任教師總數近1900萬。”
“教師的搖籃”展廳講述中國百年師範教育的發展曆程。展櫃裏陳列著1911年四氏師範學堂的畢業文憑,文憑左側是學堂學生所修學科等,除傳統儒學,還有博物、理化、英文等課程。“隻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魯迅先生曾說。作為教師,他的大門永遠向學生敞開。“每天來訪的青年學生很多,大部分是請他看稿子、改作文,或是約稿的……常常在夜深後,他才能安定下來處理自己的事情。無論多忙,他都要記日記,往往習作到天亮,每天睡覺時間很少。”徐秀講解道。
一隻紅色大喇叭在“教師的典範”展廳中格外醒目,張桂梅校長堅守講台數十年,用壞十幾隻喇叭,她曾說,辦女高,“我幾乎付出的是生命”。袁隆平的事跡旁,是他對學生的叮囑:“要下田”。支月英的扁擔上鐫刻著“堅”“德”,挑起鄉村孩子的未來……展櫃中還珍藏著一封2024年7月1日曲阜師範大學師範生寫給於漪先生的信,表達由衷敬仰與立誌從教的決心,於漪先生在回信中寫道:“得知你們以做一名好教師為人生理想,很為你們高興。人無誌不立,誌存高遠,心中就有明燈一盞。”教師留下的每一件珍貴物件,都無聲傳遞著教育的力量。
中國教師博物館沒有結束語。徐秀說:“国产AV蜜桃网站認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無止境。”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的故事還在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