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伊能靜的直播間飄出“399元學情感秘籍,讓老公對你言聽計從”時,知識付費圈炸了——不是因為課程內容多牛,而是明星們終於撕下“體麵”,跑來和普通人搶最後一口飯了。你沒看錯,就是“搶飯”:一個靠演瓊瑤劇走紅的藝人,突然搖身一變成“情感導師”,399元一份的課,開播半小時賣了3300份,133萬揣進兜裏。這錢賺得,比拍戲省心,比綜藝輕鬆,連稅都可能比片酬少繳點。 更魔幻的是,這不是個例。前有汪峰賣“創業心法”,後有某流量小花教“穿搭秘籍”,連過氣網紅都敢頂著“情感專家”頭銜賣999元訓練營。知識付費,這個曾經被素人寄托“靠腦子賺錢”的賽道,如今成了明星流量變現的“新歡”。問題來了:當明星用自帶的千萬粉絲、國民度、平台流量傾斜,對著素人一頓“降維打擊”,普通人還玩得轉嗎? 第一章:明星入場:流量變現的“降維打擊”還是“最後的遮羞布”? 先得承認,伊能靜們賣課,確實有“降維打擊”的資本。你想啊,一個在娛樂圈混了幾十年的人,哪怕演技稀爛,至少“鏡頭表現力”是拉滿的——直播間裏哭哭笑笑講個“婚姻保鮮故事”,就能讓中年姐姐們共情到“這不就是我嗎”;再加上平台給的流量扶持(明星直播自帶“熱門標簽”,算法優先推流),399元的課,賣3300份真不算誇張。 但你細想:這些課,到底賣的是“知識”還是“明星光環”?伊能靜的“情感課”,內容無非是“多誇老公”“少翻手機”——這些話,你媽十年前就跟你說過,還不要錢。憑啥到她嘴裏就值399?就因為她是“伊能靜”?是那個和庾澄慶結婚又離婚、跟秦昊上綜藝的“明星”? 說白了,明星賣課,本質是“流量變現的最後狂歡”。你以為他們是來“賦能普通人”?拉倒吧,他們是眼看“直播帶貨”卷不動了(明星帶貨翻車太多,觀眾審美疲勞),“綜藝通告”價砍了一半(大環境不好,資本收緊),這才盯上知識付費這塊“看起來體麵的蛋糕”。畢竟,賣課比帶貨風險低:貨不好要退貨,課不好?“知識付費不退不換”是行規;而且“情感”“成長”這種課,效果沒法量化——你學完夫妻關係沒變好?那是你“執行力不夠”,怪不著老師。
更諷刺的是,明星入場,把知識付費的“遮羞布”都撕了。以前素人賣課,還得裝模作樣寫“課程大綱”“交付體係”,怕被罵“割韭菜”;現在明星往那一站,一句“我用我的人生經驗告訴你”,就能讓粉絲乖乖掏錢。前兩天刷到一個過氣歌手賣“成功學課”,直播時說“我當年一首歌賺了800萬,你們跟著我學,也能年入百萬”——底下評論區粉絲瘋狂刷屏“老師帶帶我”,我差點以為進了傳銷窩點。 第二章:普通人困局:當399元成為“天價”,国产AV蜜桃网站到底在卷什麽? 明星們拿著流量大棒橫掃知識付費時,普通人在幹嘛?在卷“低價”。 打開某知識付費平台,首頁全是“9.9元學文案”“19.9元練口才”“39.9元搞副業”——仿佛價格越低,越有“誠意”。我認識個姑娘,做職場課的,本來定價999元,看明星都賣399,慌了,降到499,結果還是沒人買。為啥?因為用戶心裏想:“伊能靜才賣399,你一個素人憑啥499?” 這就是普通人的困境:明星用“流量+光環”把價格錨定在“399元”,素人要麽跟著卷低價,要麽被徹底無視。但卷低價的下場是什麽?是“用時間換碎銀”。 我算過一筆賬:一個素人做“399元情感課”,假設毛利率50%(扣除平台抽成、推廣費),想賺100萬,得賣5000份。5000份是什麽概念?按1%的轉化率(知識付費平均轉化率也就1%-3%),你得有50萬私域用戶。50萬私域怎麽來?天天發朋友圈、做直播、寫公眾號,吭哧吭哧幹兩年,可能剛攢夠10萬私域,還得祈禱這10萬人裏有5000人買你的課。 更慘的是“複購率”。明星課,用戶買的是“明星體驗卡”,買一次就夠了(總不能天天聽伊能靜講她和秦昊的故事吧?);素人課,用戶買的是“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就不會複購。所以你得不停開發新課:“399元情感課”賣不動了,就做“499元親子課”,再不行“599元職場課”——最後把自己活活累死,一年到頭賺的錢,還不夠明星一場直播的零頭。 這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時代了,這是“流量碾壓”的時代。當伊能靜們用千萬粉絲基數、平台算法傾斜、國民認知度,對著素人一頓“降維打擊”,普通人的“低價內卷”,本質上是“用自己的業餘,對抗別人的專業(流量變現專業)”——怎麽可能贏? 第三章:破局:高客單不是“割韭菜”,是內容時代的“精準狙擊” 那普通人就隻能躺平了?當然不是。你打不過明星的“流量戰”,還不能換個“戰場”嗎? 我一個朋友,叫老楊,以前也卷低價課,99元的“理財入門課”賣了3000份,累死累活賺了不到10萬。後來他學乖了,轉型做“高客單”:針對中小企業老板的“財稅合規谘詢”,客單價1.5萬,一年隻服務50個客戶,賺75萬,比賣3000份低價課輕鬆10倍。 你看,這就是破局點: 不跟明星卷“流量”,轉而玩“精準狙擊”——做高客單,服務少數人,賺夠用的錢。 為啥高客單能行?三個邏輯: 第一,明星不屑於做高客單。對伊能靜來說,399元賣3300份,133萬到手,多輕鬆?要是做1萬客單價,她得一個個聊需求、做交付——明星的時間多值錢啊,哪有功夫伺候“高淨值客戶”?他們要的是“短平快”,是“流量變現效率”,高客單這種“慢生意”,他們看不上。
第二,高客單能篩掉“無效用戶”。你賣399元課,招來的可能是“湊個熱鬧”的人:學兩天就放棄,還到處吐槽“課沒用”;賣1萬客單價,用戶會掂量:“這錢花出去,能解決我的問題嗎?”——願意掏1萬的,都是“真有需求、能落地”的人,溝通成本低,交付效果好,還可能複購、轉介紹。 第三,高客單的“獲客難度”斷崖式下降。你賣399元課,要50萬私域才能賺100萬;賣1萬客單,100個客戶就夠了。按5%的轉化率,2000個私域用戶就行。2000個私域多難?寫100篇精準文章(比如“中小企業老板必看:3個財稅坑讓你多繳10萬稅”),發在公眾號、小紅書,就能引來——比50萬私域簡單100倍。 我自己就是這麽幹的。前兩年寫公眾號,天天追熱點、寫“10萬+”,結果粉絲倒是漲了不少,變現時傻眼了:都是“看熱鬧的”,99元課都嫌貴。後來學乖了,隻寫“高客單IP怎麽打造”“私域精準獲客技巧”——粉絲漲得慢,但來的都是“想做高客單的老板”,客單價從999提到1.2萬,反而賺得更多了。 第四章:從“賣課”到“賣服務”:知識付費的本質回歸 有人說:“高客單不就是‘割韭菜’嗎?把課賣貴點,換個名字叫‘服務’?” 還真不是。“賣課”和“賣服務”,差著十萬八千裏。 “賣課”是“一次性交易”:你付錢,我給你一堆視頻、文檔,學不學得會、用不用得上,跟我沒關係。明星最愛玩這套,因為“交付成本”幾乎為零——錄好10節課,賣一萬份和賣一份,成本一樣。 “賣服務”是“長期陪伴”:你付錢,我幫你解決具體問題。比如老楊的“財稅合規谘詢”,不是給你一套“稅法條文”,而是幫你看公司流水、合同,告訴你“這筆錢怎麽轉能少繳稅”“那個合同條款會有風險”;再比如我做的“高客單IP陪跑”,不是給你“課程大綱”,而是幫你梳理定位、寫成交文案、優化私域話術,陪你從“0粉絲”做到“月入10萬”。 說白了,“賣課”賣的是“信息差”,“賣服務”賣的是“解決方案”。信息差會過時(你今天講“小紅書起號技巧”,明天平台改算法,課就廢了),但“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隻要中小企業還有“財稅合規”的需求,老楊就有飯吃;隻要素人還有“做高客單IP”的需求,我就餓不著。 這才是知識付費的本質: 不是“賣知識”,是“幫人解決問題”。 以前信息不對稱,“知道點別人不知道的”就能賣錢;現在互聯網這麽發達,你知道的,百度都能搜到——憑啥讓人掏錢?憑你能把“搜到的知識”變成“落地的方案”,憑你能幫人“少走彎路、少踩坑”。 伊能靜們永遠不會懂這個道理。她們賣的是“明星光環”,是“粉絲的好奇心”,但光環會褪色,好奇心會消失。等粉絲發現“花399學的‘情感秘籍’,還不如我媽說的有用”,下次誰還買? 但普通人不一樣。国产AV蜜桃网站沒光環,沒流量,但国产AV蜜桃网站能沉下心研究“用戶的真問題”:職場人怕“35歲被裁”,国产AV蜜桃网站就做“副業轉型陪跑”;寶媽怕“帶娃沒收入”,国产AV蜜桃网站就做“家庭輕資產創業方案”——這些需求,明星不會碰(嫌錢少、嫌麻煩),但對国产AV蜜桃网站來說,足夠撐起一個“年入百萬”的小生意。 第五章:普通人的反殺:別追流量,追“同頻的人” 最後說句大實話:普通人做知識付費,別想著“對標明星”“做10萬+爆款”,那不現實。你要做的,是“找一群同頻的人,用服務換信任,用信任換高客單”。 怎麽找“同頻的人”?記住一個公式: 精準內容+精準渠道=精準客戶。 “精準內容”:別寫“適合所有人的幹貨”,要寫“隻適合某類人的痛點”。比如你做“職場副業”,別寫“10個副業方向推薦”,要寫“30歲會計,靠‘代賬+稅務谘詢’月入2萬,我是怎麽做到的”——標題裏帶“30歲會計”,就篩掉了“學生黨”“寶媽”,引來的都是“想做副業的會計”,精準度拉滿。 “精準渠道”:別在抖音、快手跟明星搶流量(他們有平台扶持,你投100塊流量費,可能隻換來10個泛粉),去“小而美”的渠道:公眾號(搜索流量精準,一篇文章能躺賺3年)、小紅書(標簽體係完善,搜“會計副業”就能找到你)、私域社群(在“會計交流群”分享幹貨,加你的都是精準粉)。 我一個學員,做“寵物殯葬”的(聽起來小眾吧?),就靠在小紅書發“狗狗去世後,我幫主人做了一場告別儀式”,精準吸引“養寵人群”,客單價8000元,一年服務100個客戶,賺80萬。你看,她沒流量,沒光環,但她找到了“同頻的人”——那些“把寵物當家人”的主人,願意為“體麵告別”付高價。 所以啊,伊能靜賣課賺133萬,国产AV蜜桃网站不用羨慕,更不用焦慮。明星有明星的玩法(流量變現),国产AV蜜桃网站有国产AV蜜桃网站的活法(精準服務)。流量會消失,光環會褪色,但“幫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永遠值錢。 最後送普通人一句話: 別跟明星卷流量,卷不過;跟自己卷價值,卷得贏。 找一個小而美、別人看不上的細分領域,沉下心幫人解決問題,用高客單賺慢錢——這才是知識付費真正的“長期主義”。 畢竟,133萬,明星賺的是快錢;但年入百萬、穩定十年,才是普通人該追的“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