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15日拍攝的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平行專題研討一: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合作”的現場。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新華社廣州9月15日電 題:賦能發展 共享機遇——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看灣區活力
新華社記者丁樂、潘禹傑
以“賦能大灣區,共拓新機遇”為主題,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15日在廣州開幕。這是大會首次在內地舉辦,參會規模為曆屆最大,3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機構、工商界代表1200餘人出席,充分釋放出大灣區發展活力十足、發展前景廣闊的信號。
2天會期內,嘉賓聚焦國際供應鏈協同創新、全球貿易風險應對、跨境金融合作、商事法律合作促進等議題交流探討,並參與考察對接等活動。
同心共築 粵港澳打造“韌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6年來,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2024年大灣區經濟總量超2萬億美元,以全國0.6%的國土麵積、6%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9的經濟總量。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介紹,大灣區創新能級不斷提升、產業體係日益健全、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接下來將加快構築“韌性灣區”,持續優化趨同港澳、接軌國際的營商環境,著力營造自由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積極協同港澳構建企業“走出去”服務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
近年全球貿易和供應鏈格局重構,不少內地企業部署跨國供應鏈、開拓新興市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裏認為,這個趨勢可以成為新增長點,香港特區政府繼續鼓勵內地企業家積極考慮在港設立管理國際業務的地區總部,以及不同功能的地區總部,充分利用香港的優勢走向國際市場,並和香港企業加強合作發揮協同作用。
澳門特別行政區招商投資促進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謝永強說,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深刻調整,構建韌性、安全、可持續的國際供應鏈體係,既是挑戰,更是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未來將通過加強招商引資、中葡平台建設和推動會展業發展,持續擴大國際“朋友圈”,助力提升大灣區企業的科技創新路徑,增強供應鏈韌性。
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會展業聯盟成立,並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促進報告》《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時仲裁指南》。
9月15日,參會嘉賓在聽會。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縱深推進 多領域激發協同動能
粵港澳三地工商融合與經貿合作深化發展,向著“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大灣區建設進入縱深推進新階段。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工商界可針對量子計算、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進一步加強聯合研發、成果轉移等合作,共同吸引海內外創新資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說,大灣區基礎科研非常強,應用技術轉化能力強,廣州、深圳、東莞有強大的供應鏈、產業鏈,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還可以為大灣區製造業提供金融服務。如果整合這些資源,大灣區將引領中國的現代化產業體係發展,以及引領大灣區統一大市場建設。
在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看來,大灣區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的金融應用,在從金融科技到去中心化金融的生態演進中,有豐富的創新機遇和想象空間。作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特色的灣區城市群,內生存在跨境金融場景需求,灣區內金融的互認互通範式將為開展更廣域全球金融業務錨定基底。
謝永強建議,依托澳門與橫琴聯動優勢,推動大灣區與葡語國家在綠色環保、跨境電商、現代金融等領域的產業合作,讓大灣區國際供應鏈精準地聯通不同的葡語國家。
未來可期 全球資本匯聚灣區熱土
穩定性、靈活性與韌性——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高級副會長範諾亞用這三個詞定義大灣區的競爭力與吸引力。他說,美國企業依然致力於開拓中國市場,大灣區彰顯中國作為全球製造與創新樞紐的地位,其完整的商業生態係統既是試驗場也是訓練場,助力企業驗證新理念、優化商業模式,並實現從中國到全球市場的規模化拓展。
在太古中國區主席蔣意達看來,未來全球灣區間的競爭,不僅是傳統經濟指標比拚,更是綜合實力和未來潛力的全方位較量。“大灣區作為國家發展重要引擎,其競爭力不僅體現在經濟總量,還在於企業產品與服務質量的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改善、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才培養體係構建。”
美國維薩(Visa)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於雪莉說,中國企業“走出去”節奏提速,跨境商旅持續升溫,大灣區又是全球航空貨運的重要集中地,公司積極推動供應鏈融資數碼化,通過其全球網絡和數字支付技術,期待實現合作共贏。
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亞太區首席代表維克多·奎羅斯認為,大灣區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創新的重要門戶,全球供應鏈的協同效應在此突出。團隊今年在深圳南山設立大灣區辦公室,並推進與中國的新航線。“巴西願與大灣區一道,在產品與服務、產業與科技的雙向互動中,共建更加穩定、開放、可持續的國際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