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5年9月,上海前灘的一場行業峰會,再次把小紅書拉進了金融機構的視野。與會的銀行、保險、基金高管們齊聚一堂,討論的主題不再是利率、資產配置,而是“如何在小紅書上做金融”。
這讓人想起2013的小紅書。那個時候,沒有人會把“金融”與“小紅書”放在一起想象。十多年後,這個從美妝、旅遊、消費切入的生活方式社區,卻成長為又一個“金融賽道”的重要陣地。
金融機構長效獲客的新生機
近些年的金融行業,幾乎所有機構都在積極探索下一階段的增長動力。銀行中收增速放緩,基金散戶保有量下降,保險新單價值持續下行。低利率常態疊加資本市場震蕩,讓金融機構都在尋找新的增長引擎。
過去,金融行業習慣用廣告講故事——穩定、收益、可靠。但對年輕用戶而言,這些口號和硬廣告已經毫無吸引力。
一方麵,銀行反複強調“利率上浮0.2%”、保險主打“零免賠、快理賠”,這些話術難以打動用戶。另一方麵,行業競爭陷入紅海,銀行信用卡比拚開卡禮、基金公司紮堆推同類產品,最終隻能靠降價或返傭吸引客戶,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Z世代更習慣在短視頻、直播和社交社區裏尋找信息。他們要的不隻是收益表,而是能觸摸到的真實體驗。
“平台上已有超過 3.5 億月活用戶,其中超過一半是 90 後,甚至有 00 後、10 後,且超過一半用戶來自一二線城市。”小紅書商業奢品及服務行業群總經理覓陽提到,這些用戶習慣在社區裏分享真實生活,也願意在這裏尋找金融答案。(數據來源:⼩紅書平台數據,截至2024年9⽉)
在小紅書上,一條“95後女生買保險避坑指南”的筆記能輕鬆突破百萬瀏覽;一篇“基金定投日記”收獲無數同齡人的共鳴;一位寶媽博主分享“孩子出生前必須準備的三份保險”,評論區成了熱鬧的家庭理財課堂。
平台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理財相關的搜索量增長了142%,閱讀量則增長了229%。這意味著,用戶對理財信息的需求翻了1-2倍。(數據來源:⼩紅書數據平台,統計周期:25年1-8⽉)
這些並不是廣告,而是真實的生活分享,卻比任何廣告更有說服力。金融在這裏獲得了一種“活人感”。正如業內流行的一句話:金融不是消失了,而是換了一個地方生長。
金融不是生硬公式,是小紅書裏的生活日記
更重要的是,小紅書已經跑出了一套金融行業可複製的打法,覆蓋保險、銀行、基金等核心賽道,讓“種草”真正轉化為增長。
保險是很依賴信任的行業。在小紅書,保險的信任不是抽象的,而是清晰可見的。過去,保險條款晦澀、合同冰冷,難以觸及年輕人。覓陽認為,“金融是一種媒介,本質是信任。” 平安集團品牌宣傳部副總經理高巍華在會上也指出,“保險的最終價值在於回應社會需求。国产AV蜜桃网站和小紅書一起,把好保險帶給更多的客戶,讓無形的保險,成為能感知的守護。”
在這裏,健康、養老、保障等話題被博主轉化為真實故事,融入日常生活。產品不再是冷冰冰合同,而是人生必修課。比如95後破產富二代保險代理“小李不說謊”,左手搞錢右手還債;高知媽媽“柳昀圻”,用生活經驗答疑解惑。
小紅書商業金融行業平台專家負責人晨曦提到,平台保險核心人群已增長到3400萬,留資率從40%提升到55%,行業平均ROI是2.8,部分壽險產品ROI可達20以上,且去年保險搜索增速3.6倍,今年增長8倍,但內容增速121%,需求大於供給。(數據來源:⼩紅書數據平台,統計周期:24年1⽉-25年7⽉)
銀行賽道的關鍵是 “綁定消費場景,做透人群”。農行Visa“遛遛生活節”把信用卡權益植入留學繳費、東京買穀、歐洲退稅等微場景,打爆“出境就用這張卡”心智;招行“招財好兆頭”線下快閃+線上話題,雙旦期間品牌搜索提升80%。(數據來源:⼩紅書數據平台,統計周期:24年2⽉)
證券服務長期被貼上“門檻高、聽不懂”的標簽。對此,廣發證券數字平台部總經理曲東榮表示,“隨著投資群體的年輕化和內容終端的新媒體化,證券行業的表達方式需要更加親民。”
在小紅書上,證券投資被拆解成“理財日記”“投資小白避坑指南”等形式,用更輕量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曲東榮強調,“小紅書讓證券行業獲得了‘輕量化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年輕投資者對財富管理的關注。”
基金產品與年輕用戶的結合點在於教育和陪伴。富國基金營銷副總監李紫薇在會上說:“年輕用戶的第一隻基金,很可能是在小紅書上種草的。”
她認為,基金行業不應隻關注收益,而要與用戶建立更深層的關係。“當一隻基金被更多的用戶看見,隻是種草起點,為用戶創造更好的投資體驗 ,才是種草的初心。”在小紅書上,這種陪伴通過“理財心路”“長期主義”的敘事得以實現。
李紫薇介紹,富國基金在小紅書上構建了多元化賬號矩陣:三個藍V品牌賬號承擔品牌宣傳和粉絲互動,兩個員工個人賬號以朋友身份貼近用戶分享投資經驗,增強“活人感”。此外,他們還與財經博主、母嬰博主、大學生等不同圈層達人合作,擴大內容觸達。
“在這個生態中,富國以朋友分享的姿態,生活化的語言表達與用戶形成鏈接,實現‘去專業化的表達,但不失專業的內核’。”她強調,富國在小紅書的布局並非簡單的流量運營,而是通過精準分層的內容供給,有溫度的專業陪伴,以及可落地的價值轉化,推動用戶、平台和機構的三方共同成長。
從“交易時刻”到“生活每刻”
小紅書的金融化,並不是平台刻意為之,而是用戶需求自然生長的結果。當旅遊、美食、消費、健身等生活場景在這裏匯聚時,金融作為生活背後的服務,也水到渠成。
根據平台數據,2024年7月以來,小紅書金融相關筆記同比增長超過80%,其中保險、基金、證券相關內容的累計閱讀量突破數億次。金融類品牌的入駐數量也同比翻番。搜索月活用戶增長73%,月均金融產生相關搜索達到2.4億次,金融搜索環比增長69%。(數據來源:⼩紅書數據平台,統計周期:24年7⽉-25年7⽉)
而小紅書的價值,不隻是流量大、年輕用戶多。它對於金融行業/賽道來說更重要的優勢在於讓金融內容自然融入生活場景,形成一條“內容—信任—轉化”的閉環。對金融機構來說,這意味著獲客不再隻是砸廣告、比預算,而是通過真實生活分享和互動,讓用戶在生活化場景中自發建立信任。
正如覓陽所言,“在小紅書,金融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用戶每一個時刻的生活夥伴。” 蓬勃的金融社區,長出了從“交易時刻”到“生活每刻”的內容生態。
更關鍵的是,小紅書提供了看清新一代金融消費行為的第一手窗口。很多傳統廣告、傳統報道抓不到的心理、行為、決策邏輯,都在這裏被看見、被理解,也讓小紅書成為金融品牌“活起來”的場景陣地。
當金融遇見生活方式,小紅書正成為金融品牌對話年輕用戶的新主場;在這裏,種草邏輯與萬種生活場景交織。這裏有內容驅動的信任,也有從種草到轉化的確定性路徑。低利率時代,金融行業需要新的增長曲線,而小紅書正好給出了答案:金融不再隻是數字遊戲,而是一場關於溫度、信任和故事的競爭,也是一條真正被感知、能落地的增長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