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聚焦能源技術的迭代與文明的進步,將核聚變科學原理與藝術表達相結合,9月14日,科普展覽“能源與文明——科學藝術·聚變未來”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作為國內首個以“可控核聚變”為主題的美術館級科學藝術展覽,該展覽讓觀眾通過沉浸式體驗直觀地感受到能源的無限潛力,激發人們對未來能源時代的想象與思考。“從籌備初期到最終落地,国产AV蜜桃网站用了近一年時間。展覽主題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擁有製造太陽的能力’,以可控核聚變為科學底座,闡明其能徹底改變人類文明進程;二是暢想可控核聚變實現,電費降到一分錢,国产AV蜜桃网站的生活將會變成什麽樣子。”策展團隊代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教師張兆宏說。
美術館外的裝置《閃電》直觀呈現核聚變反應所需的超高溫環境,用閃電一樣的震撼視聽體驗,向19世紀末的尼古拉・特斯拉線圈致敬;50噸人造海水組成展廳內的“巨無霸”展品《海》,生動展示海水轉化為能源的未來圖景;《人造太陽》通過光纖設備將戶外陽光引入美術館,再通過聚光投射,創造出直徑5米的“人造太陽”,還原了陽光的能量形態……這些互動裝置打破了傳統科普的展覽形式,讓抽象的核聚變原理轉化為可感知的感官體驗,引導觀眾深度思考人類與能源的關係。
展覽還展示了多件核聚變科學文物,讓人領略物理世界的精密與奧秘。從我國最早的托卡馬克裝置KT-5到東方超環EAST全超導托卡瑪卡裝置,這些實物和模型記錄了中國核聚變研究的關鍵曆史節點,也展現了核聚變研究如何推動全球能源科技的發展。
展覽還設計了多個互動環節。觀眾可通過“核聚變原理闖關遊戲”親自操作虛擬粒子碰撞,實時生成聚變反應數據。“海水能量轉換”裝置通過模擬海水流動,幫助觀眾理解從海水到核能的物理轉化過程。
該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與合肥市人民政府聯合推出,將持續至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