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9月11日電 題:“塞外明珠”烏梁素海添“智慧眼” 科技守護濕地生靈
記者 張林虎
近日,一套鳥類智能識別監測係統在內蒙古烏梁素海濕地生態係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正式投入使用。這套“智慧眼”的上線,標誌著這片黃河流域最大的草原型湖泊濕地邁入了生態保護智能化、精準化的階段,為守護濕地生靈與生物多樣性注入科技動力。
圖為工作人員查看濕地資源遠程視頻監控係統。 曹雨婷 攝
從“靠腿巡”到“電子眼”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位於黃河“幾字彎”頂部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是由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作為全球八大候鳥遷徙通道的關鍵節點之一,也是全球荒漠與半荒漠地區罕有的鳥類遷徙和繁殖場所,其生態狀況直接關係到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穩固。
以往,濕地巡護工作完全依靠人工徒步或乘船完成,不僅費時費力,還受地形和氣候條件限製,難以實現全覆蓋監測。如今,在觀測研究站的監控中心,濕地全景清晰呈現在大屏幕上,鳥類種類、數量實時更新,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即可完成全域巡查。
“以前巡護一片區域要大半天,現在坐在監控室,點一下鼠標就能掌握全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烏梁素海保護科負責人張勇表示,智能係統讓巡護效率與精度實現了飛躍,監測塔的建設更實現了對水質與環境的無死角監控,徹底彌補了人工巡查的不足。
圖為烏梁素海濕地資源遠程視頻監控設備。 曹雨婷 攝
24小時“不眨眼”
該智能監測係統可謂“多麵手”:五座大型重型轉台及超遠距轉台承擔大範圍監測任務,實時鳥類識別係統可快速精準識別物種,12套智能語音卡口規範人員進出,60套紅外夜視監測儀則讓夜晚變得“透明”,實現全天候不間斷守護。
“一旦發現受傷鳥類或異常情況,係統會第一時間發出預警,国产AV蜜桃网站可立即出動實施救援。”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三級主任科員楊道爾基介紹說,獲救的鳥類會被送至救護中心,待康複後放歸自然。這套“智慧眼”為鳥類的生存與繁衍築起了一道堅實的科技屏障。
數據也印證出生態改善的成效。張勇透露,今年遷徙至此的候鳥數量較往年明顯增多,僅灰雁就超過1萬隻,最大的疣鼻天鵝種群規模達60至80隻,白鷺、蒼鷺等鳥類也成群出現,濕地正日益成為候鳥棲息的樂園。
圖為工作人員對烏梁素海水域進行巡護。 牛源源 攝
濕地煥發新生機
鳥類智能監測係統的投入使用,是烏梁素海國家重要濕地生態保護項目中“智慧工程管理”的核心內容。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統籌推進烏梁素海全流域係統治理,實施了一係列生態修複“組合拳”:通過生態補水、濕地淨化、網格水道疏通、底泥處置試驗、蘆葦加工轉化等工程改善水體循環;在湖區周邊推進烏拉山生態修複、草原自然恢複,開展“控化肥、農藥、用水、地膜”行動,減少農業麵源汙染;更通過立法保障與定期聯合執法巡航,守護濕地生態安全。
持續治理使烏梁素海煥發新的生機。如今,烏梁素海湖區麵積穩定在293平方公裏,水質由劣Ⅴ類提高到整體Ⅴ類,湖心斷麵水質達到Ⅳ類。每年在此休憩、繁殖的鳥類達260多種,鳥類、魚類種群數量都逐年增加,湖區生物多樣性持續恢複。(完)
【編輯:張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