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家電三巨頭美的、格力和海爾,正麵臨小米的強力挑戰。小米家電連續多個季度狂飆突進,已經讓三巨頭感到不安。
格力對於小米格外警惕。在小米攻勢最凶猛的空調賽道,針對奧維雲網7月空調線上市場份額數據,格力與小米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海爾同樣感受到壓力:去年7月,小米以12%的全渠道份額,超越海爾躋身前三。到了今年7月,海爾收複失地,市場份額升至15%,小米則回退至10%。
三巨頭中,美的領先幅度較大,市場份額暫時還不會被小米撼動。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此前公開表示,戰術上重視小米,戰略上並不害怕小米進來。不過,方洪波坦誠,美的做了十幾萬字的小米研究報告,“国产AV蜜桃网站一路不斷地在學習它”。
近期,美的披露了AI Agent(智能體)領域的業務進展。麵向生產製造環節的Factory Agent(工廠智能體),以及麵向日常使用場景的Home Agent(家居智能體),成為方洪波和美的抵禦來勢洶洶的對手的新武器。
8月下旬,字母榜(ID: wujicaijing)來到湖北荊州,走訪當地的美的洗衣機工廠。
這座工廠將14個智能體部署在38個核心生產場景中,由“工廠大腦”通過Agent-to-Agent(A2A)通信進行多智能體自治協同,調度機器人等具身智能硬件執行不同任務,並輔助一線工人和管理人員等進行運營決策。
與智能工廠相比,智能體工廠的最大區別是“主觀能動性”更強。
在工廠大腦和智能體的驅動下,不同場景的智能終端具備了感知、理解、決策及行動能力,無需人工指引就能完成工作,大幅提升整個工廠的效率。這座頗具科幻感的工廠,也得到了WRCA“世界卓越的首個多場景覆蓋的智能體工廠”認證。
除了工廠智能體,家居智能體是美的做AI的另一個重心。
目前,美的各個產品線已經全麵支持家居智能體,包括空冰洗、熱水器、照明、廚房設備等。美的還推出了AI助手“小美AI”,在美的美居APP占據醒目位置。
借助小美AI,用戶可以語音控製不同家電,或是查詢信息、預約維保、購買商品等。而美的家電在智能體的加持下,也可以自主感知、決策、規劃和執行不同任務。
此外,美的還提出要做“人車家”生態,已經與鴻蒙智行、蔚來、廣汽等車企完成協議對接。同時,美的還和華為、榮耀、vivo、OPPO等手機廠商,以及小度、天貓精靈等智能硬件品牌達成合作。
手握兩大智能體,方洪波和美的有了應對小米競爭的利器。同時,美的試圖以家居智能體連接手機與家電,並聯合其他企業做“人車家”生態,其路徑與小米存在頗多相似之處,也折射出方洪波“不斷學習”小米並非空言。
AI大模型是科技大廠的兵家必爭之地,新BAT是國內這一領域的主角。小米雖然不算頭部玩家,但也在這一領域有不小投入,做出了自己的大模型。而將AI技術應用於家電,最早試水的也不是家電廠商,而是小米這樣的科技公司。
相比之下,家電技術迭代相對較慢,家電企業長期將渠道建設、性價比、品牌矩陣等作為競爭焦點,研發重心是在現有功能基礎上做延伸,比如保鮮冰箱、新風空調等,對於AI大模型這樣的前沿技術熱情不高。
但小米以“門外的野蠻人”之姿大舉進攻家電,並在短時間內拿下顯赫戰果,給整個家電行業敲響警鍾,也讓家電擁抱AI大模型變得迫切。在穩居行業龍頭多年後,方洪波和美的需要在對手擅長的技術領域,打一場從未打過的智能體戰爭。
A
美的從2023年開始嚐試AI大模型及應用。“最開始国产AV蜜桃网站嚐試AIGC在美的落地,得到集團管理層的支持,然後去推動。”美的集團IT總監周曉玲稱。
兩年後,美的兩大智能體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在美的荊州洗衣機工廠,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已經融入生產流程中。
字母榜在現場看到,在注塑車間,一台上半身為人形、下半身為輪子的美羅機器人,抓起一個重達9公斤的洗衣機後桶,將其送到3D質檢台。
隨後,這台機器人自主行進至消防栓前,通過頭部的攝像頭檢查設備狀態;又查看了旁邊的水壓表,檢查注塑機的噪音和潤滑油液麵,全程不需要人工幹預。
在長期運行可靠性實驗室,幾十台不同型號的洗衣機排成幾排。名為“玉兔”的AI巡檢機器人往來穿梭,通過攝像頭等傳感器查看洗衣機的運行狀態,比如是否發生異常位移、漏水,噪聲是否過大等。
在美的智能體工廠,像美羅、玉兔這樣的機器人還有很多,分布於不同生產環節。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的按部就班相比,這些機器人“眼裏有活兒”,能夠根據“看到”“聽到”的現場狀況來自主決定下一步的動作,關鍵就是智能體技術。
在智能體的加持下,機器人操作其他設備,並不依賴設備之間的通信,而是自主感知、反饋給工廠大腦的智能體,後者經過分析判斷,決定機器人下一步該做什麽,以及是否調用其他智能體和機器人,是否需要向相關人員發出提醒。
這套工廠大腦+智能體+機器人的係統的優勢在於,工廠不需要給每個設備加裝傳感器,也不需要讓機器人去逐個適配設備,就能將成百上千的設備納入自動化網絡中,實時運維管理,還可以通過收集、分析運行數據,持續提升整個係統的運轉效能。
在實際運行中,如果一個智能體無法解決問題,工廠大腦會協調多個智能體來幫忙。這種多智能體自治協同的能力,提升了工廠智能體的泛用性和可靠性。
周曉玲坦言,美的受到了AI明星產品Manus的啟發。她表示,工廠內的一個場景,可能需要拉通不同智能體、不同的數字化係統。“單一智能體可能無法完全支持一個完整場景,因此要做多智能體。”
除了調度機器人幹活,工廠智能體還可以幫助工人減負、增效。
字母榜在工廠看到,美的針對檢修場景,專門研發了一款搭載高精度相機、動態視頻捕捉係統和HUD的AI眼鏡。依靠工廠大腦,AI眼鏡通過工藝智能體獲取圖紙,並與品質智能體聯動;工作人員佩戴眼鏡,能夠在檢修過程中以第一視角獲得實時指引,如果操作錯誤或動作不規範,AI眼鏡馬上就會提示、糾正。
美的集團AI研究院院長徐翼表示,在人工首檢過程中,工人需要肉眼檢查產品部件的文字、圖案是否正確。AI眼鏡可以自動判斷結果,顯著提升效率和準確率,還會分析哪些工序容易犯錯,幫助改進。
周曉玲認為,與傳統工廠相比,智能體工廠的最大區別在於“進化”能力,可以不斷學習、變得越來越聰明,效率越來越高。
比如,美的洗衣機產品線龐大,型號很多。“洗衣機生產下線速度很快,不同型號打螺絲的位置不一樣,對機器人要求很高,它要自己隨時能夠去切換。”她說。倘若把執行代碼寫死,機器人就難以應對複雜多變的生產環境;隻有依靠工廠大腦和智能體,讓機器人自己觀察、判斷、做決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工廠大腦是有學習能力的,會根據每天的生產情況和知識庫去學習,變得越來越聰明,進行推理和決策,然後交給機器人去執行。”周曉玲說。她認為,全局自治、極致柔性、數字孿生以及可持續,是智能體工廠的四個顯著特點。
B
除了工廠智能體,美的還把智能體引入家電中。
美的此前發布了小美AI家庭助手,用戶可以通過美的美居APP使用。據介紹,基於家居智能體,小美AI變成了一個垂直於智能家居領域的專屬智能體。用戶可通過小美遠程語音操控家電家居,生成個性化場景。
家電語音控製並不新鮮,就連一些幾十元的台燈、電風扇,都能實現簡單功能。但通過AI大模型和智能體,家電不僅能聽懂用戶的更多指令,還開始主動“動腦筋”。
傳統語音控製受限於技術,通常限製語音內容,用戶需要精準說出“開/關機”“調高/調低溫度”等,家電才能做出響應。但在AI大模型和智能體的加持下,用戶可以更自然地下命令。這是用戶能夠感知的最大區別之一。
周曉玲介紹,美的語音服務鏈路引入了自研的美言大模型,能夠實現對複雜對話上下文的理解、精準意圖識別與無效請求過濾。此外,還基於智能體技術架構,對傳統的語音技能進行了大量重構,以提升交互的流暢度、推理執行的準確性,提升結果反饋體驗。
例如,用戶說“我回家了”,家居智能體就會同時調度不同家電,讓燈光亮起、調整到用戶偏好的亮度和色溫,空調也會以合適狀態運行。用戶說“我要睡覺”,燈光自動熄滅,空調切換至睡眠模式,窗簾也會自動閉合。
此外,家居智能體還會主動“找活幹”,根據傳感器和聯網數據,協調不同家電工作。
以空冰洗為例,在智能體加持下,空調如果發現未來幾天有雨,室內可能濕度過高,就會主動調整設置,將室內濕度保持在舒適區間;冰箱可通過內置的AI攝像頭,識別用戶放進來的食物,設置合理的冷藏參數,並在食品保存時間過長時發出提醒;洗衣機則可以根據衣物類型、材質,以及水質、氣溫等環境數據,自動匹配合適的洗滌和烘幹參數。
給家電配備智能體,可以增加差異化賣點、創造溢價空間。但美的的野心不止於此。除了喚醒和調度家電,美的家居智能體也是“人車家”的主入口。
在8月初的全屋智能發布會上,美的描述了這樣的“人車家”聯動場景:
清晨,用戶在客廳通過美的美居APP提前5分鍾遠程啟動車輛空調,將車內溫度由45攝氏度降至 26 °C;上車後,係統自動關閉遠程模式,並切換為車主常用溫度,全程無感。
傍晚,用戶駕駛車輛進入回家地理圍欄,係統智能啟動“回家模式”:空調提前開啟,燈光自動亮起,空氣淨化器、熱水器也同步啟動,掃地機器人自動歸位。
在美的的設想中,“人車家”的體驗融為一體,絲滑無感。要想實現這一藍圖,家居智能體自然不可或缺。此外,美的從車圈和手機圈找來不少“外援”,還上線了美的IoT開發者平台,開發者可通過標準化接口簡單快速適配產品,從而為接入更多第三方設備打下基礎。
“人車家”一直是小米的口號和追求。如今,美的也描繪了同樣的圖景。
所不同的是,小米造了手機和車,家電也準備自建工廠、由代工改成自己生產。而美的現階段隻做家電,手機和車都交給別人。在這一層意義上,美的反而比小米更“輕”,而貫穿不同設備的智能體是“輕”的根基。
C
在AI大模型賽道,美的和小米都在兩年入局,行進方向卻大不相同。
小米2023年8月推出MiLM,美的兩個月後公布了家居大模型“美言”。隨後兩年間,小米大模型的發展路徑與其他互聯網公司類似,除了升級MiLM,還做了推理模型MiMo。
相比之下,美的把重心放在了各種智能體,尤其是多智能體協同上。在工廠裏,智能體之間互相協同,調度機器人、協助人類工作;在家居場景下,不同設備在多智能體的協作下聯動,還會和其他品牌的手機、汽車聯通。
對於AI大模型,美的的策略十分清晰:不做通用大模型,隻做垂直模型,專注於智能體。
通用大模型耗資巨大,美的避開這一領域,有助於減輕人員、資金和算力壓力。周曉玲透露,美的AI算法團隊約有400人,擁有H100千卡集群,兩年累計投入近10億元。
在周曉玲看來,美的並不存在AI算力瓶頸。未來如果不夠用,可以采購更多芯片,或租用公有雲的算力資源。
隻做垂直模型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使用美的公司內部的專業知識作為數據源,盡可能減少幻覺。這對於工業生產場景尤為重要。
另一方麵,美的並不“排外”,其智能體不僅接入多個公司的大模型,還會向外輸出,提供給其他公司使用。
對於支撐智能體的大模型,美的並不強求隻使用自己的美言,而是同時接入多個大模型。周曉玲表示,美的智能體會根據場景,去判斷使用哪些模型,比如用GPT做語言翻譯,用自己的大模型做專業信息查詢等。由於使用了阿裏的開源模型千問,美的與阿裏在模型、算法等方麵有不少合作。
此外,美的不少智能體已經和外部企業對接,據稱已經賦能十大行業的40多個細分行業,覆蓋約3000家企業。
入局AI大模型和智能體兩年多,美的得到不少回報。
周曉玲表示,工廠智能體2024年實現1.6億元的提效,2025年設定的目標是5億元。今年上半年,整體完成2.8億元的降本。在智能製造領域,上半年實現近5000萬元的收益。
家居智能體則吸引了更多用戶使用美的產品。截至7月底,美居APP注冊用戶達1.1億,設備連接數達1.2億台,綁定5台以上設備的用戶接近5300萬。
不過,與美的的龐大體量相比,兩大智能體當前階段的財務回報有限,價值尚待挖掘。
根據財報,美的2024年營收為4071.50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為357.41億元。工廠智能體的1.6億元提效,相比整個集團的收入規模並不起眼。
而在增收方麵,兩項財務指標去年增速均低於10%。AI大模型和智能體的加持,尚未讓美的跑出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高增速。
2016年初,方洪波曾表示,未來美的要從傳統家電企業逐漸向擁有互聯網思維的智能硬件公司轉型。如今,“互聯網思維”一詞早已成為明日黃花,但通過培育兩大智能體,方洪波打響了一場小範圍的新戰爭,並初見成效。
但與此同時,競爭對手的攻勢並未被遏製,反而越跑越快。作為守擂者,手握兩大智能體、瞄準人車家的美的,遠未到開香檳的時刻,還有很多硬仗、大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