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說‘長期主義’,其實就是老藝人們常掛嘴邊的‘戲比天大’。” “搞創作就認一個死理兒:戲是磨出來的。” “永遠把觀眾當明白人,別想糊弄觀眾。” 8月7日 電影《戲台》導演、主演陳佩斯 談喜劇創作,回望舞台初心 引發網友熱議 以下為全文—— 從話劇《戲台》到電影《戲台》,這一路国产AV蜜桃网站走了10年。說實話,10年前剛排這台戲的時候,哪敢想能演這麽久啊!每次演出,国产AV蜜桃网站都當作第一次演,都往戲裏帶點新琢磨,不是一味討好,更不能閉門造車,而是在劇場裏跟觀眾一點點磨出來的。觀眾在這個地方沒笑,回去就得琢磨;這個地方效果好,想想節奏還能怎麽更好。戲要常青,就得像以前的老藝人說的“帶活氣兒”。既要守住根本,又要懂得讓戲“呼吸”。 我做喜劇,剛開始確實是因為熱愛。年輕的時候就覺得能把人逗樂特別有成就感。但幹著幹著就發現,喜劇這事兒沒那麽簡單——它背後連著的是咱們中國人幾千年的精神氣兒。《史記》裏寫的“優孟衣冠”是春秋時期的諷諫故事,今天看,那是最早的喜劇表演。現在的喜劇,說到底,是在傳承一種活法兒。 好的喜劇,一定是講對人有用、對社會有意義的故事。但這個意義不是硬塞給觀眾的,而是藏在那些荒誕的情節裏、角色的困境裏,等觀眾自己發現。這才是我心目中喜劇該有的樣子。 喜劇的厚度得往文化的根上找。国产AV蜜桃网站這部戲裏有很多細節。為什麽戲箱不能隨便坐?一個戲箱,裝著上千年的講究。拍的時候,光考據這些細節就花了大力氣。為什麽?因為真正的喜劇衝突得從文化土壤裏長出來。国产AV蜜桃网站要尊重自己所做的這件事、這個舞台。尊重了,有了敬畏心,才能更好地傳承。藝術是可以創新,可以突破,但根兒不能丟。就像種樹,你修剪枝葉可以,但把根刨了,樹就活不成了。 我從2001年回歸舞台,心裏想過:離開這麽多年,觀眾還記得陳佩斯是誰嗎?但隻要舞台上燈光亮起來,熟悉感和踏實感就回來了。最怕的不是觀眾不接受,是怕自己對不起這方舞台。国产AV蜜桃网站站在舞台上,能看清每個觀眾的表情。觀眾樂了笑了,心裏就有底。這個皺眉了,那個打哈欠了,這戲就得再想想怎麽改。舞台就是你給它付出真心,它還你精氣神。隻要有觀眾看,我就會一直演,有戲演、有觀眾等你,就是最大的幸福。 從電影到電視,從電視到舞台,再從舞台回歸電影,我嚐試過多種藝術形式。像唱戲的行當,生旦淨末醜,各有各的味兒。最早拍電影用膠片,成本金貴,不能輕易出錯,壓力挺大,這種壓力逼著自己在鏡頭前更留神些,把每處細節再磨得細些、穩些。電視這個載體能把你的表演帶去千家萬戶。話劇舞台的反饋是實時的,台下坐著千把觀眾,你抖個包袱,笑聲立馬“砸”臉上,很過癮。這次把《戲台》拍成電影,算是融合了各種藝術形式的特色和優勢。話劇的筋骨,舞台的現掛,電影的鏡頭語言,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裏頭得裝著真東西。 現在流行說“長期主義”,其實就是老藝人們常掛嘴邊的“戲比天大”。您看那些老戲班子,都是一代代人在“死磕”。搞創作就認一個死理兒:戲是磨出來的。国产AV蜜桃网站有時候也得有這股子軸勁兒,為了一句台詞能磨半宿,為了電影裏一個不起眼的道具或者台詞的氣口較真,即使觀眾不會注意到,国产AV蜜桃网站自己心裏得門兒清。永遠把觀眾當明白人,別想糊弄觀眾。不管潮流怎麽變,該守的規矩一寸都不能讓。 “長期主義”就是“戲比天大” 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還得從這部電影開始說起——
《戲台》是一部什麽電影? 時隔32年,陳佩斯帶著他的新片《戲台》回到了大銀幕。 作為一部諷刺喜劇,《戲台》講述的是民國初年五慶班班主侯喜亭帶著戲班進京演出,遭遇軍閥強行改戲,在“真角兒”與“假角兒”、“改戲”與“護戲”中展開的荒誕拉鋸。 此前同名話劇已上演十年,豆瓣評分高達9.0,被譽為「中國原創話劇天花板」。
“獨立魚電影”評價: 它不隻是一出喜劇,更是裹著荒誕外殼的深刻寓言 。 但上映後,觀眾對《戲台》的評價 兩極分化 。 有人覺得 它沒有網絡梗、沒有流量明星,是純正的喜劇; 也有人覺得 人物塑造太過陳舊,頗有自我陶醉之嫌。
總體來看,黑馬還是“逆襲”成功了—— 最初點映三日,票房僅僅137萬元,排片遭冷遇。但隨著口碑發酵效應,短短幾天,預售票房突破4000萬元。 據貓眼票房實時數據, 截至8月7日18時,影片《戲台》票房突破3.6億元。 這被一些媒體稱為:“戲比天大”打贏“年輕流量”。 如何看待“戲比天大” 一部作品可以演十年,這正是當下人們所樂道的“長期主義”。 而在陳佩斯看來,這個時髦的詞匯,其實就是老藝人們常掛在嘴邊的“戲比天大”。喜劇對於他來說,不僅是一份熱愛,更是一種信仰。 對於《戲台》, 人民日報 曾發表簡評: 在這個“笑聲”可以被算法建構的時代,陳佩斯的喜劇顯得尤為稀有。 評論肯定了陳佩斯“結構喜劇”理念,認為其通過嚴謹劇本架構傳遞人性洞察,與當下段子喜劇形成鮮明對比。喜劇之下的命運悲劇內核“後勁兒”頗為猛烈,耐得住細細咀嚼。 有 業內人士 認為,陳佩斯是 “用經曆和風骨講故事”。 國家一級演員袁惠芳表示,在蒙太奇敘事的電影版裏,不會像舞台劇裏演得那麽過癮;而另一方麵,這種憋屈和放不開,恰恰契合了主題矛盾,一麵迎合苟合時局,一麵苦撐堅守底線。 有 專家學者 認為,影片 “回避了曆史的複雜性” 。 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馬俊亞指出,影片將民國藝人塑造為“藝術殉道者”,卻淡化戲班內部剝削(如名角兼具癮君子身份)及與權力的共謀,回避了曆史複雜性。 也有 影評人 認為 節奏緩慢,“包袱過時” 。除了依賴鴉片、誤認身份等上世紀梗,還需靠字幕理解劇中京劇梗。當下觀眾更習慣《長安的荔枝》的“職場梗”或《南京照相館》的溫情幽默。 陳佩斯堅持“慢工細活”的喜劇節奏,在短視頻馴化的市場中被指“沉悶” 。 對於“戲比天大”這四個字,網友們一直以來有 不同看法 。 @遊半雲 :“戲比天大”並非指不顧個人安危和家庭責任的極端奉獻。而是在於麵對困難時的敬業、責任感和全心全意的投入。 我的表演老師是這麽跟国产AV蜜桃网站講“戲比天大”的。不是家裏出了急事不回也要演戲,也不是演出中意外受傷不去急救還要堅持演戲。是劇組窮的買不起服裝訂做不了道具背景的時候,就自己動手做衣服做道具做背景板。哪怕穿著沒那麽漂亮華麗精美的服裝,用著不太真實的道具,依然展示出最好的表演。是哪怕台下隻有一位觀眾,也盡心盡力從頭到尾全情投入的演出。 @代馬依風 :“絕對不能改戲”可笑。 什麽“即使槍炮齊飛,戲都不能停”,什麽“戲比天大,絕對不能改戲”。但凡看看過去戲班謀生的記錄,都不會覺得一群戲子能不要命地去唱戲。“絕對不能改戲”更可笑。戲劇發展就是一路改過來的,竇娥冤以前就是純悲劇,後來才改成平冤昭雪;滿清不讓演關公戲,所有戲裏的關公幾乎都換成了張飛。 @申鵬 :正是因為改了戲,京劇才有了生命力。 當年的《霸王別姬》中有一幕:解放後程蝶衣給解放軍唱《霸王別姬》,唱破了音,然後解放軍集體鼓掌……然而電影中清宮太監、地主豪紳、權貴、日本鬼子,可能真的懂“藝術”,能欣賞程蝶衣的表演,可是他們把程蝶衣當人了嗎?他們嘴上喊著“程老板”,私底下把他當什麽?那隻是一個下九流的玩物而已。而在解放軍眼裏,無論是京劇、昆曲還是黃梅戲、二人轉,都是人民的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名角兒,還是普通龍套,都是“人民藝術家”,也沒個高低貴賤之分……正是因為改了戲,京劇才有了生命力,才能活到今天,不然早就死了。 那麽 對於“戲比天大”這一觀點 你怎麽看? 快來留言區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