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顧永康
我與高雲先生有過幾麵之緣。
第一次是那年我回母校參加校友會,作為校友代表參加他受聘南京農業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的儀式。他在台上,我在台下,做一個鼓掌的人。
第二次是他被聘為南京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後不久,在南藝階梯教室開講中國畫。我恰巧在南藝後街吃飯,與南藝一位老師共同擠進教室,當了一回聽眾。他講中國畫,從唐到宋,從陳老蓮到任伯年,講了兩個多小時。聽得懂的人,自然如沐春風;聽不懂的人,類似我,在心裏埋下了一顆熱愛的種子。
第三次見麵說來遺憾。十來年前,他率一眾美術界人士來企業交流,興許是我略懂傳統文化的緣故,被安排進交流座談的名單,然而因為一個臨時會議而“完美地錯過”。
直到那天晚上,因為有朋友預告,與他見麵前我是做足了功課。不僅上網查閱了他近期活動的新聞報道,更是反複研讀了他的簡曆。令我興奮而又不曾想到的是,他還是一位郵票設計家,設計的《徐霞客》《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生角》等多套郵票我都有。以票為媒,增加了我與他對話的勇氣。
作為我國三大特邀郵票設計家之一,高雲始終腳踏實地、行走在大地上。從早年的《梁祝》,到今年的《楚辭》,每一次為國家設計郵票,他都要深入故事源頭實地采風寫生,用腳去丈量畫麵應有的尺度,把畫筆插入大地,從大地深處汲取靈感與力量;或是將自己埋進書房,與曆史人物對話,從對話中尋求用最佳的表現手法還原曆史。
讓高雲在美術界一舉成名的是連環畫《羅倫趕考》。但凡看過《羅倫趕考》的人,一定會對那十三幅黑白線條所組成的巴掌大的畫麵記憶深刻,一定會對少年羅倫那滿臉的從容與自信難以忘懷。一個普通的、簡單的、反映拾金不昧故事的連環畫,為什麽能一舉奪得全國美展金獎?我想簡單停留於故事情節是膚淺的,這必然是與高雲的學習生活環境以及成長的時代分不開的。不久前,我在看電視劇《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時,看到小平同誌決策恢複高考片段時豁然開朗。原來高雲是用畫筆謳歌當時國家恢複高考這一重大曆史題材。他與眾多學子一樣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闖過獨木橋,他走進了南京藝術學院這座象牙塔,這與樵牧挾書、誦讀不輟的羅倫沒有什麽兩樣。羅倫騎馬立在橋上的那般從容與自信,不就是高雲的從容與自信嗎?
幾十年來,高雲堅持用畫筆釋意載道。他愛畫高士,他說高士畫是一種精神食糧,承載著優秀的民族精神。以高雲為代表的中國美術界的一股中堅力量,在守正中創新,用手中的畫筆為社會大眾提供了一種悅目的視覺藝術、一種賞心的心靈藝術,帶給人們心靈的啟迪和精神的提升,更彰顯中國美術的自信。
唯有不知疲倦地將畫筆對準煌煌的中國曆史,聚焦於祖國的壯麗山河,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才更是民族的。還記得高雲為紀念新四軍成立70周年而創作的、後來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還記得国产AV蜜桃网站嗎》?他以嚴肅的創作態度處理這一偉大曆史題材,通過三位青春的女新四軍篤定的眼神告訴人們,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她們可以衝鋒陷陣、犧牲一切,甚至沒有留下姓名。還記得国产AV蜜桃网站嗎?悲憫與希望並存,曆史與當下對話。盡管硝煙散去,但曆史永遠不能忘卻。
從一本本連環畫,到一枚枚精美郵票,再到一幅幅山水畫,數十年來高雲究竟畫了多少?他肯定數不清。因為他愛得深沉,愛得持久!有人說,高雲是為畫畫而生的。我看有點道理,但隻說對了他具備美術“慧根”這一點。一個人的成功,還要歸功於後天的勤奮與執著。
一個行走在大地上的人,唯有紮根大地,從大地汲取養分,從一草一花一木中采集芳香,才能走得更遠,站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