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漳州9月14日電 題:夯土成樓藏巧思 聚族而居傳家風
作者 張金川 廖珍妹
“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以生土夯築的大型建築,如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曲江村,81歲的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民泰,時常為遊客介紹土樓文化。
夯土即夯築土牆,也稱行牆,擅長夯土的張民泰於23歲參與建造大型土樓。“這裏有一座名為‘曉春樓’的土樓,是我50年前建造的。”日前中新社記者來到張民泰家采訪時,他指著客廳牆上一幅河坑土樓群的航拍圖,將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娓娓道來。
6月25日,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曲江村,張民泰介紹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土樓可居住數百人,建造一座土樓,要經過選址定位、開地基、打石腳、行牆、獻架、出水、內裝修七道工序。”據張民泰介紹,土樓雖大,但造價並不貴,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可就地取材,生土尤以耕地淤泥下一層含有少量小石子的泥土最佳。
“夯土的核心在於力道,材料需攪拌均勻,這直接影響土樓使用壽命。”張民泰說,在行牆階段,選好的土需放置模板中夯築,並使用工具“舂杵”將土夯實。模板由厚杉木製成,高約0.4米,長1.5至2米,一模板築成的一段土牆稱為一“版”,一版版連起來就成了堅固的牆。
張民泰表示,夯土是個“功夫活”,需在秋季雨水少、農閑時進行,大型土樓通常一年隻建一層,待完全幹燥再建下一層。他建造的曉春樓高三層,用時三年,共有32間房間。
據史料記載,南靖土樓民居最早出現於明代,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
張民泰細數土樓的防禦設計和生活巧思:二層以下無窗,大門一閉難攻入;門頂暗藏竹筒連高處,遇火攻可注水形成“水簾”;一米左右的厚牆夏天擋熱浪,冬天隔寒氣,環保又宜居。
6月25日,漳州市南靖縣有各類土樓15000多座,圖為南靖土樓龍昌樓。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在張民泰看來,“土樓不僅是防禦工事,更是家,聚族而居象征團結和互助。”福建土樓大多講究以中線為軸、左右對稱,將最重要的建築物置於中軸線上,再向四周延展,強烈的向心性彰顯家族的凝聚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民眾搬出古老土樓,住進嶄新自建房和商品房,土樓保護與傳承一度麵臨挑戰。2006年,客家土樓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08年,“福建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括龍岩市永定區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漳州市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等共46座土樓。
6月25日,漳州市南靖縣,懷遠樓與盛放的荷花交相輝映。 中新社記者 張金川 攝
“申遺成功,不僅讓世遺土樓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成千上萬座非世遺土樓也跟著沾光,遊客期待深度感受土樓文化。”據南靖縣土樓管委會主任陳藝君介紹,南靖擁有各類土樓15000多座,其中大型土樓1300多座,有20座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中國傳統民居瑰寶,土樓的保護和活化一直在進行時。”陳藝君表示,近年來返鄉創業青年積極打造沉浸式體驗土樓生活和民俗文化,讓古老土樓煥發新魅力。(完)
【編輯: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