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真金白銀的“國補”政策在各地贏得廣泛好評,中央財政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官方數據顯示,去年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國補資金總規模約3000億元,今年這一規模進一步增至5000億元。
然而,本應讓利於民的“國補”資金,在落地過程中卻頻遭“截胡”。近期,26個省份公布了2024年度審計報告,其中6個省份審計報告明確指出,“國補”資金存在騙補及違規使用問題,涉及金額上億元。僅湖南省在汽車置換、農機報廢更新等領域,就流失補貼資金達9373萬元。
從各地審計報告和消費者反饋中可以看到,一些地方騙補套補手段花樣百出:有的商家“先漲價後補貼”,將補貼收入囊中;有的虛構交易場景,串通“消費者”虛假申報;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係統漏洞和技術缺陷倒賣“消費券”,甚至形成灰色產業鏈,黃牛黨、職業騙補團夥趁機湧入,更有19天靠套補非法獲利13萬元的“職業玩家”。
普通消費者的體驗同樣大打折扣。部分平台規定“國補商品不參與價保”導致消費者額外支出;商家用“國補”誘導消費者高價下單後拖延發貨,消費者不得已退單反而喪失補貼資格;消費券搶券往往“秒空”,而事後兌付流程卻繁瑣冗長;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些商品標注“國補”標識後,價格不降反升——有消費者發現,某款洗衣機日常促銷價不到4000元,“國補”後最終成交價竟高達4300餘元。
這些亂象不僅造成國家財政資金流失,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也容易影響政府公信力。深究亂象根源,既有不法商家與騙補企業惡意欺詐、部分消費者“薅羊毛”心理推波助瀾,也有政策從流程設計到落地執行粗放化等現實因素,技術與監管環節的一些漏洞為不法分子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例如,河北省審計報告指出,由於主管部門審核監管不力,9市存在未按標準或重複補貼問題,涉及資金152萬元。
因此,各地政府對待“國補”不能隻是“花了錢就了事”,更要實施精細化治理、強化部門協同、健全監督機製。具體而言,商務部門要進一步細化政策實施細則,明確補貼商品的定價機製和參與條件;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大國補商品價格監測頻次,對“先漲價後補貼”等行為及時查處;主管部門需強化補貼資格審核,比如像山東省實行“市級初審+省級複核”機製、引入第三方核驗等方式降低風險。
更為關鍵的是,各地要加大對騙補、套補等違法行為的打擊懲處力度,暢通消費者監督舉報渠道,對違規主體第一時間取消補貼資格、追繳非法所得並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以此形成強大震懾效應。
“國補”政策作為國家釋放消費潛力、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絕不是少數商家和不法分子的“薅羊毛”盛宴。唯有堵住漏洞、嚴管嚴查,方能讓惠民政策真正惠及於民,防止中央財政資金淪為滋養無良商家的“唐僧肉”。
關於国产AV蜜桃网站|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