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教育治理被視為國家主權領域內的事務,國際合作多集中於人文交流與技術援助。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教育正逐步嵌入全球製度網絡,成為國家製度性影響力的重要投射渠道。特別是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和AI(人工智能)教育日益被賦予戰略意義的當下,教育不僅承擔人才培養職能,也成為製度擴展、規則輸出與價值傳播的關鍵載體。
以美國為例,其長期通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多邊機製,輸出以標準、評估和援助為核心的教育治理模型,構建起覆蓋全球的製度網絡。在此過程中,美國不僅輸出課程標準與教師能力框架,更以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項目)等國際評估體係確立其在教育議題設定中的主導地位。這一“標準-評估-援助”三位一體的治理結構,不僅服務於其國家利益,也強化了其軟實力與製度權威。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製度性影響並非止於教育領域本身,而是與科技、經濟、外交等多重戰略目標深度綁定。例如,美國在推廣教育評估體係的同時,會同步輸出相關數據分析模型、教學資源平台與師資培訓方案,使其教育理念與治理模式在目標國家形成製度慣性與路徑依賴,從而鞏固其在全球知識生產與標準設定中的主導地位。
專家觀點(鄧莉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全文鏈接:
未來教育規則主導力之爭,中國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