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日),在2025年服貿會教育服務專題開幕式上,教育賦能區域發展新成果發布:海澱區、房山區啟動建設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北京),將推動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聚焦區域優勢產業,集結高校創新力量,打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的綠色通道。
海澱區、房山區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北京中關村學院等單位、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分別聚焦人工智能和綠色能源賽道,啟動建設全國高校人工智能區域轉移轉化中心、全國高校綠色能源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中心將以北京中關村學院、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三期和中關村論壇永久會址為核心節點,有機串聯海澱區人工智能要素資源,形成“三點協同、全域聯動”的空間格局。該中心將統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中國科學院等概念驗證中心,打造麵向全國及海外的高校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綜合平台,全麵賦能人工智能領域的成果轉移轉化。
今年,海澱區與中關村學院、清華人工智能學院等重點機構開展深度對接,挖掘近2100個項目,其中40個項目已落地注冊企業。目前,人工智能區域中心已掛牌具身智能創新孵化產業園,落地全國首個高端數據標注示範基地,為科研項目提供專業化服務支撐。
全國高校綠色能源中心選址良鄉大學城與中關村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研究院,規劃麵積近70萬平方米,將在建設空間載體、成立實體化運營機構、打造公共服務平台、強化科技金融支持等方麵持續發力,打通成果挖掘、篩選、驗證、孵化、培育、應用全鏈條,推動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加速集聚。
房山區匯集了100餘家綠色能源企業,已形成較完善的產業集群;同時,該區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豐富,已成為高等教育集聚區。目前,該區已出台3項支持全國高校綠色能源中心建設政策,涵蓋企業培育、技術升級、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場景開放、人才引進等多個方麵,將憑借“科教+產業”雙重優勢,不斷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製,打造“一站式、全鏈條”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