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鈕晶 孫博洋 泰安報道
9月10日下午,“見證河湖蝶變 共建美麗山東”媒體行記者團走進泰安天平湖,實地考察天平湖生態綜合治理項目。
天平湖,又名“大河水庫”,坐落於泰安市岱嶽區,建於上世紀60年代,屬黃河流域大汶河水係,總庫容2997萬立方米,流域麵積85平方千米,興利庫容2030萬立方米,是國家級重點項目泰安抽水蓄能電站的下水庫,具有發電、防洪、生態景觀等功能。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鎮化開發活動加快,人口激增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形成了鮮明對比,生活汙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湖中,垃圾成堆、河流受阻、非法填埋等問題接踵而至,一係列問題導致天平湖的水生生態係統遭受重創,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服務功能急劇退化。
如何打破生態困局?泰安市岱嶽區出台了多項舉措,通過實施“源頭封印,斬斷汙染之源、水岸同治,複蘇生態之貌、資源管理,優化用水配置、文化賦能,轉換生態價值”等方法,使得天平湖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綻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態魅力與活力。
天平湖全景治理前
泰安市生態環境局岱嶽分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鄭華明介紹,岱嶽區對天平湖持續開展生態環境係統治理,首先是加強源頭控汙治汙實施沿湖村莊整體搬遷,共有19個村4萬餘人全部搬入高標準回遷社區;周邊畜禽養殖戶、入湖排汙口全部完成搬遷清理。其次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沿湖區建設18公裏汙水管網,20公裏雨水管網,徹底實現雨汙分流,做到“汙水入管,清水入湖”。再就是推進湖區全域治理。總投資20億元,對上遊石臘河8公裏河道開展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建設公園連廊10公裏,環湖路12公裏,濕地1200畝,實現水清岸綠。第四是強化日常管理維護。定期組織誌願服務活動,提升群眾、遊客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對湖區周邊汙水排放、環境衛生等方麵的社會監督,維護良好的親水環境。最重要的是全麵轉化生態價值。以天平湖為核心,融合泰山文化,打造天平湖景區,建成泰山石敢當文化園和泰山秀城,順利舉辦2025年央視跨年元旦晚會,每年接待遊客約300萬人次,帶動周邊就業近萬人。
天平湖全景治理後
通過一係列治理措施,天平湖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現有典型魚類48種,大型底棲動物19種,吸引天鵝、骨頂雞等珍稀候鳥在此停歇,群眾滿意度持續提高,真正實現了生態紅利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