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最近刷到日本自民黨要選總裁的消息,我第一反應不是猜誰能贏,倒是先琢磨起他們那投票規則了 —— 你說這事兒怪不怪?明明是人家黨派內部的事兒,咱一幫外人卻總盯著 “到底誰有資格投”“票是咋算的” 這些細節,可能就是覺得跟咱平時見的選舉不太一樣,新鮮唄。
我記得之前看新聞,好像不是所有自民黨成員都能投票?一開始我以為隻要入了黨就能摻和一腳,後來才發現不是這麽回事兒。有次跟朋友聊起來,他還跟我抬杠,說 “肯定是黨員就能投啊”,結果查了查才知道,這裏麵分好幾個部分呢。有一部分是 “議員票”,就是自民黨在國會裏的那些議員,不管是眾議院還是參議院,他們手裏都有票,這部分票好像還挺關鍵的,畢竟人數不算少,而且這些人跟各個候選人關係都近,他們投誰往往能帶動不少風向。
然後還有 “黨員及黨友票”,這部分就有意思了。黨員好說,交了黨費的正經成員,但 “黨友” 是啥?我一開始還以為是 “黨員的朋友”,後來才弄明白,是那些沒正式入黨,但支持自民黨,登記成黨友的人。這部分人分布在日本各個都道府縣,投票的時候還得按地區來算,每個地區的票會折算成一定的點數,最後匯總起來。你別說,這跟咱平時選個小區代表不一樣,不是簡單地一人一票算總數,還得搞折算,聽著就麻煩。
之前看某次選舉的時候,有個候選人明明在黨員票裏得票挺高,結果議員票沒拿到多少,最後還是沒選上。當時我還納悶,這咋回事兒?後來才明白,議員票和黨員黨友票在總票數裏占的權重不一樣,具體怎麽分的我記不太清了,好像不是一半對一半,有時候議員票的影響力更大。就像有次看訪談,一個前自民黨議員說,他們內部有時候會先在議員之間通氣,大家心裏先有個譜,選誰能更符合黨派利益,或者能拉到更多支持,反而普通黨員和黨友的意見,有時候會被這些 “內部聲音” 蓋過去。
而且投票過程也挺折騰的。先是各個地方的支部收集黨員和黨友的票,統計完了把結果報到中央,然後中央再結合議員的投票結果,一起算總分。有一年好像還出了岔子,某個地方支部統計錯了票數,導致結果延遲公布,當時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有人說 “這麽大的事兒還能算錯”,也有人說 “本來規則就複雜,出錯也難免”。我當時看評論區都樂了,感覺跟看八卦似的,比看誰當選還熱鬧。
還有啊,候選人要想拉到這些票,也得下不少功夫。對著議員,就得去跟他們一個個談,承諾以後在政策上互相支持;對著普通黨員和黨友,就得跑遍各個地方,開演講會,跟老百姓嘮家常,說自己要是當選了,會怎麽改善民生,怎麽發展經濟。有次看一個候選人在鄉下演講,跟老太太們鞠躬問好,還吃當地的小吃,拍了好多照片發網上,就為了拉近距離。我當時就想,這跟咱這邊競選似的,隻不過人家麵對的群體更細分,得兩邊都討好。
不過說真的,有時候覺得這投票規則太繞了,普通人根本搞不懂。上次跟一個在日本留學的朋友聊,他說他們學校裏好多日本同學也弄不明白,就知道到時候去投個票,至於自己的票最後怎麽算,能起到多大作用,心裏也沒數。不像有些國家的選舉,簡單直接,一人一票,誰票多誰上,多明白。
我還發現一個事兒,自民黨這總裁選舉的投票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會改。比如之前好像調整過議員票和黨員黨友票的比例,說是為了 “讓更多普通支持者有話語權”,結果改了之後,有人說沒多大用,議員還是說了算;也有人說確實有變化,至少候選人現在更願意去基層拉票了。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咱外人也看不透裏麵的門道。
有時候刷到相關新聞,看著那些候選人忙著拉票,支持者舉著牌子喊口號,再想想這複雜的投票規則,就覺得政治這東西真複雜。咱平時看個熱鬧,關心誰能當選,是因為總裁選出來之後,很可能就是日本的首相,會影響日本的政策,進而影響周邊國家,包括咱中國。但要是深究這投票的細節,還真得花點時間琢磨,不然很容易看懵。
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就是看國外的選舉,明明是衝著 “誰能贏” 去的,結果看著看著就被 “投票規則” 吸引了,總想去弄明白 “這票到底是咋投的”“為啥這麽投”。我反正是這樣,有時候甚至會忘了一開始想關注的候選人,反而對著投票流程研究半天,還跟朋友爭論半天 “這樣的規則合理不合理”。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規則多複雜,最後還是得看結果。隻是這過程中的這些小細節,比如誰的票算重了,誰的票算輕了,哪個環節出了小插曲,反而比結果更有意思,也更能讓人看明白這個選舉背後的門道。你們覺得呢?要是你們去研究日本自民黨這總裁選舉的投票規則,會不會也像我一樣,越看越覺得新鮮,越看越想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