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文/大壯實驗室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1980年的夏天,章含之的女兒洪晃在家中,拍下一張照片,照片裏的她。
眉眼間帶著一股不容忽視的氣場,既有少女的清新,又隱隱透出一種超脫同齡人的篤定。
她繼承了母親章含之的氣質,又帶著一絲灑脫,那一瞬間,她不僅僅是一個19歲的女孩。
更像是一種符號,一個文化家庭的代表,她的母親章含之,影響著她的一切成長、選擇、風格。
幾乎所有東西都深深烙印著母親的影子,而章含之本人,則是一位把人生過得跌宕起伏、光彩奪目的人。
章含之的童年,絕不是順風順水,她出生在上世紀30年代,正值戰亂頻仍,家境和環境都談不上安穩。
這種背景,反而鍛造了她強硬的性格,她不願意被命運左右,總想著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條路。
小時候的章含之,就已經有一種不服輸的勁,很多人後來回憶她,都說她是一個氣場自帶鋒芒的人。
而這種鋒芒,或許正是從童年就已經生根,人生有時的轉折點往往出乎意料。
章含之真正的人生轉折,來自她遇見了周恩來,作為新中國外交舞台的核心人物,周恩來不僅慧眼識人。
還特別善於發現、培養人才,而章含之恰恰在語言、才智、氣質上,擁有極大的優勢。
她被選入外交部,成為周恩來總理身邊的重要翻譯,要知道,那可是需要極高素養的位置。
語言精準、反應迅速、儀態得體,還得能揣摩國際場合裏微妙的分寸感,章含之做到了。
從此,她站上了新中國最前沿的外交舞台,她不是在幕後默默無聞,而是直接參與了一場場曆史性的會談。
她翻譯的,不隻是詞句,更是那個時代中國對外傳遞的聲音,如果說男外交官帶來的是一種沉穩與理性。
那麽章含之的出現,則是一抹獨特的亮色,她不光是會外語的翻譯,更是一個氣質非凡的女性。
很多外國記者都注意到,這位年輕的中國女翻譯,總是帶著微笑,舉止大方,既不卑不亢,又有一種說不清的自信。
在那個女性尚未大量出現在國際外交場合的年代,章含之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新中國女性的象征。
她的英文流利,表達自然,不是生硬的直譯,而是充滿靈活度的溝通,她用自己的方式,讓世界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的智慧與風度。
很多人稱她為最美外交官,但美不僅僅在外貌,而更在她那份與生俱來的氣質。
她懂得如何在莊重的場合保持優雅,懂得如何在緊張的談判中用一句恰到好處的話化解僵局。
可是,公眾眼中的光鮮,並不等於她內心的輕鬆,她背後承受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
一言一行都要精準無誤,一個眼神都不能出差錯,因為她代表的,不僅是自己,而是整個國家的形象。
如果隻講章含之的外交舞台,那她的人生故事未免單薄,她的感情世界,同樣精彩。
她的丈夫洪君彥,身份同樣不一般。他是著名外交官洪同偉之子,後來也成為一位重要的學者、翻譯家和出版人。
他和章含之的結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兩個文化精英的聯盟,章含之是舞台上的外交明星。
洪君彥則是學術界的才子,一個活躍在國際會場,一個埋頭於書籍與思想。
但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有著極高的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可以說,這段婚姻既有浪漫色彩,也有現實意義。
兩人結合後,家庭氛圍自然濃厚,書籍、音樂、外語,充斥著整個生活。
這樣的家庭,為他們的女兒洪晃,奠定了獨特的成長背景,有人覺得章含之這樣的女性,會不會在家庭中缺席。
其實並不,雖然她常常忙碌於外交工作,但在女兒麵前,她依然是一個母親。
她會嚴格要求洪晃學習語言,也會注重培養她的氣質,隻不過,章含之的母愛帶著一種特殊的方式。
她希望女兒不要平庸,要有眼界,要能獨立,這種教育方式,深深影響了洪晃,也讓她日後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文章開頭的那張照片,洪晃剛滿19歲,青春逼人,氣質非凡。她沒有刻意的矯飾,但眼神裏的自信,是天然的。
她的長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精致,但非常有辨識度,骨相硬朗,五官深刻,笑起來帶點俏皮。
靜下來則透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種氣質,正好對應了她未來的人生,不走尋常路,永遠自成一派。
洪晃對母親章含之的態度,一直是既認同又抗爭,她繼承了母親的氣場和眼界。
但又不願意完全被母親的光環籠罩,她想要自己定義自己,而不是被定義為章含之的女兒。
這種對抗,在青春期尤為明顯,她常常頂撞母親,甚至在生活方式上刻意選擇不同。
但歸根結底,她和母親一樣,都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1980年的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
整個社會都在劇烈轉型,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正在湧入,洪晃就是站在這個曆史節點上的年輕人。
她既有傳統中國家庭的熏陶,又率先接觸到西方世界的觀念,這種雙重背景,讓她注定不會循規蹈矩。
如果說章含之是舞台上的光芒,洪君彥就是家中的穩重,他不是那種耀眼奪目的角色。
卻像一條靜靜的河流,滋養著家庭,也為洪晃提供了不一樣的榜樣,洪君彥出身書香門第,自小浸潤在知識氛圍中。
他走的是一條學者型的道路,擅長外語和出版,深耕翻譯與文化交流領域。
相較於章含之的外交官鋒芒,他更像一個沉潛的思考者,在那個物質並不豐盈的年代,他手邊總是堆滿了書。
很多人回憶過他,說他講話慢條斯理,不爭不搶,卻總能一語中的,這樣的男人,放在章含之身邊,既形成了反差,也形成了互補。
他們的婚姻,可以說是強強結合,一個外向張揚,一個內斂安靜,一個活躍在舞台中央,一個專注在書桌燈下。
總感覺這種婚姻最容易走向不和諧,但他們卻能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章含之忙碌於外交場合,洪君彥在背後默默支撐,遇到問題時,他不是激烈的爭辯者,而是冷靜的傾聽者。
他的存在,讓這個家庭多了一份柔和的底色,在女兒洪晃的成長過程中,洪君彥更多扮演溫和陪伴者。
他不像章含之那樣嚴厲,也不喜歡灌輸大道理,而是通過日常點滴影響孩子。
比如他會帶洪晃讀英文雜誌,教她從語言裏感受不同文化,他會在家裏播放古典音樂,營造一種沉靜的氛圍。
洪晃後來回憶說,父親像是一個隨時可以依靠的靠墊,柔軟、安靜,卻能在關鍵時刻給她支撐。
這種父愛,或許不那麽張揚,但足夠厚重,洪晃在成長過程中,始終處在中西文化的拉扯中。
一方麵,她有中國式的嚴格教育,母親章含之對她的期待從來不低,希望她成才,希望她卓越。
另一方麵,她又很早接觸到西方世界的自由觀念,這種矛盾,造就了她叛逆的性格。
她不願意按部就班,更不願意被人定義,她常常頂撞母親,也會質疑傳統框架。
和同齡人相比,她顯得另類,可正是這種另類,成為她日後獨特的資本。
青年時期,她遠赴美國留學,那是她人生的重要節點,在美國,她體驗到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
自由、開放、多元,徹底點燃了她心裏的那股叛逆火苗,她不再滿足於做某某的女兒,她要成為洪晃。
在異國的歲月裏,她逐漸形成了直率、潑辣的性格,她敢說、敢做,不怕出格,別人覺得她不合常規,她卻覺得這是做自己。
回國之後,洪晃沒有走母親的外交路線,也沒有繼承父親的學術軌跡。
她進入了出版與媒體圈,創辦時尚雜誌,推動文化交流,她在時尚圈叱吒風雲,被稱為京圈名女人。
她的語言犀利,言辭尖銳,常常一針見血,她敢在公眾場合開懟,對人對事毫不留情。
這種風格,有人愛她,也有人怕她,但無論如何,她的存在感極強,洪晃身上,有一種很少見的混搭感。
既有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底蘊,又有西方文化的自由,既有章含之的強勢與鋒芒,又有洪君彥的幽默與智慧。
這種氣質,讓她在北京的文化圈、媒體圈、時尚圈,都占據了獨特的地位。
她從來不是循規蹈矩的人,而是一個敢於特立獨行的女性,其實她們母女二人極其相似,都聰明,都有氣場,都不願妥協。
正因為相似,才容易衝突,洪晃青春期時,幾乎時時在反抗母親,她不想按照母親的期待去走母親鋪好的路。
她要證明自己可以活得不同,盡管常常爭鋒相對,但母女之間的愛卻是真實的。
章含之對女兒有高要求,本質上是希望她能獨立、堅強,不被生活吞沒,而洪晃雖然嘴硬,卻在很多場合承認,母親對她影響巨大。
正是這種矛盾關係,讓洪晃鍛造了更鮮明的個性,她沒有成為母親的影子,而是成為了獨立的洪晃,而章含之,也通過女兒,看到了另一種人生可能性。
參考資料
天津新聞:章含之的傳奇人生(組圖) 2018-01-28
華西都市報:洪晃留美沾上一身“藝術細菌” 2010-10-14
舉報/反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