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說起相聲界的輩分和名氣,那可真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人認牌子,有人認本事,還有人認的是那份茶餘飯後的樂嗬。前陣子,天津有位叫錢城的相聲演員,在直播間裏聊起尹笑聲先生,話可說得有點衝。他說尹笑聲不算是藝術家,連“相聲名家”這個名號都夠不上,理由嘛,是“出了天津沒幾個人認識他”。
這話一出,不少相聲迷可就坐不住了。要知道,尹笑聲可不是一般人,他出身相聲世家,父親尹壽山是馬德祿的徒弟,他自己更是七歲登台、八歲走紅,還被相聲泰鬥馬三立收為徒弟,當年在連興茶社說相聲,人送藝名“小傻子”,那是實打實的“娃娃腿”。雖然後來有一段日子沒怎麽登台,但1999年他牽頭組織“眾友相聲團”,還擔任團長,跟黃鐵良搭檔十六年,說了大量傳統段子,在天津那可是響當當的人物。錢城這邊呢,自稱“敢說真話”,師承魏文華,點評同行向來直來直去。他拿楊少華的兒子楊威舉例子,說楊威到外地一提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楊少華,觀眾掌聲雷動;但要說是尹笑聲的徒弟,台下反應就淡多了。他還補了一句:“田立禾都不算名家,沒那個腕兒!”這話聽著痛快,可仔細一想,卻有點以“出名程度”論英雄的味兒。
其實啊,說相聲這門藝術,從來就不是隻拚名氣。侯寶林大師說過:“藝術不是打擂台,非得分個你高我低。”尹笑聲先生晚年長期紮根天津、埋頭傳統,雖然沒頻繁跑碼頭、上電視,但他和黃鐵良的搭檔深入人心,是天津非遺相聲的代表性傳承人。你說他不是“名家”,天津的觀眾第一個不答應——人家在地方上受歡迎、有功力、有傳承,怎麽就不算“名家”了?說到底,“名家”這頂帽子,到底該誰戴?是看全國知名度?還是看真本事和行業貢獻?錢城這話雖然惹爭議,卻倒也扯出一個老話題:藝術評價,到底誰說了算?是流量、是掌聲、還是實打實的活兒?
其實啊,尹笑聲是不是名家,時間早就給出了答案。他不爭不搶、不炒作不喧嘩,一輩子踏踏實實說相聲,把笑聲留在茶社、劇場和幾代天津人的記憶裏。你說他名氣不夠大?他卻成了天津相聲的一道風景。你說他不是藝術家?可他這一輩子,不就是藝術本身嗎?所以啊,別光用耳朵聽名氣,還得用心聽相聲。是不是名家,觀眾的笑聲才是最真實的答案——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