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今年我國黃渤海漁業相對資源密度創2015年以來新高。經過4個月的休養生息,渤海和黃海部分海域漁業資源養護效果明顯。目前,北緯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黃海海域已經開漁,3萬多艘捕撈漁船奔赴大海。他們的收獲如何,一起去捕撈現場看看。
一大早記者跟隨一艘漁船從煙台龍口市的碼頭出海,前往10多海裏外的漁場進行捕撈。眼下渤海剛剛開漁,各類海洋資源豐富,漁民們都摩拳擦掌,期待大幹一場。
記者看到,隨著船長給出指令,漁民們爭分奪秒地下網。船長告訴記者,一張網的長度在50米左右,有經驗的船長會綜合判斷洋流、風速、航速等情況,在合適時機盡可能多下網,用漁錨相連形成一麵“捕撈牆”。
漁網下好後,船長還要“檢查作業”,從眼前的探測設備上反複探測網的位置,並結合衛星導航上的坐標給漁網精準定位。
魯龍漁60019號船船長 薑雷:網下到什麽位置心中有數,下次來收網的時候海上麵沒有標記,也是用探測設備探到網,把它撈上來,相當於船長的一個“眼睛”,離海底十多米、二十米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網在這。
傍晚時分,記者返回碼頭,看到不少近海捕撈的小船已經滿載而歸,碼頭上聚集了眾多前來購買的食客。商戶們打著燈將新鮮的螃蟹、皮皮蝦等海鮮分類整理,一部分現場售賣,一部分通過冷鏈車快速發往周邊市場。
商戶 王芳芳:今天都收了一些爬蝦、螃蟹,一般都發青島、煙台,還有南方。這邊上的貨比較多,信心滿滿的,比去年更好。
消費者 王女士:渤海灣這個海邊主要是蝦、蟹比較出名,海鮮品質比較好。每年都這個時候過來,一開海就過來買,特別熱鬧,價格也比較合理。
熱鬧的不僅是碼頭市場,還有開足馬力捕撈的漁船。經過幾天的等待,漁民們重返下網海域,用鉤子熟練地將漁網端頭的紅色浮標提起,並把網掛在船頭的動力裝置上。隨著機器轉動,掛在漁網上的一隻隻螃蟹浮出水麵。不一會兒就填滿了漁框。
魯龍漁60019號船船長 薑雷:一條網產量在10斤左右,比往年要高一些。休漁之後產量要提高的,保護了小幼苗,七八月份剛好是魚苗長的時候。
線上線下結合 拓展海鮮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