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采購的嚴肅場域中,竟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荒誕劇。重慶三峽學院以85萬元高價采購的“普聯TL-R473G出口防火牆”,在電商平台上不過是一台售價299元的普通路由器。9月6日重慶市教委通報顯示,這場荒誕交易的背後,是中標公司偽造資質、評審專家張冠李戴、代理機構機械蓋章、學校驗收形同虛設的連環失守。這一事件猶如一記重錘,敲開了高校采購監管的隱秘裂縫,暴露了其中千瘡百孔的問題。
首先,中標公司以虛假材料騙取投標資格,輕鬆突破供應商資質審查的第一道關卡,將資格核驗環節的形式主義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簡化流程、推行供應商基本資格條件承諾製的當下,相關部門對承諾內容缺乏實質性核實,給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機。像涉事公司這般無社保繳納、無納稅記錄甚至曾長期處於經營異常名錄的企業,本不應出現在投標名單上,卻因監管的疏忽一路暢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規定,供應商參加政府采購活動應當具備相應條件,包括良好的商業信譽和健全的財務會計製度等,而涉事公司明顯不滿足這些要求,但卻能輕鬆突破資格審查,可見相關審查機製形同虛設。
而評審專家作為把控采購質量的專業人士,本應成為“守門人”的關鍵角色,卻在此次事件中嚴重失職。將路由器“誤認為”防火牆,對產品型號、技術參數、價格合理性等關鍵要素未作深入核查,僅采取走過場式詢問,使得技術評審與實物嚴重脫節。在正常采購流程中,評審專家需要對產品技術參數、市場價格嚴格審核,而此次麵對如此離譜的報價和產品錯配卻集體失語,實在令人費解。
不僅如此,在此事件中,采購代理機構機械蓋章、隻重流程合規而忽視實質問題,學校驗收時對明顯異常情況置若罔聞,兩方的不作為共同造就了監管的真空。代理機構工作人員明知中標產品存疑,卻不提醒核實,機械推進流程;學校相關人員發現問題也不及時上報、跟進,導致問題產品差點“合法”入賬。從事後追溯來看,隻要有一個環節能嚴守底線、認真履職,如此荒謬的采購根本不可能發生。
涉事各方已受到處罰,然而一台路由器竟能撬動近百萬元財政資金,需要修補的不僅僅是技術漏洞,更重要的是需借此機會修補監管漏洞。建議引入多部門數據聯動核查,建立供應商信譽動態追蹤體係,重構資格審查機製;完善專家選拔標準,加強評審過程監督,建立專家責任追溯製;明確采購代理機構與學校職責邊界,強化其責任意識。
近年來,從天價U盤到天價路由器,高校采購類似亂象屢見不鮮。高校采購作為財政支出的重要環節,其公正性直接關係到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唯有全方位完善監管體係,嚴格落實各項製度,才能避免此類荒誕事件再次發生,讓高校采購回歸公正、透明、高效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