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訊 今天,中國新聞周刊發布了一篇題為《頂級球員,拿不到頂薪?》的文章,其中分析了今夏轉會市場活躍的原因。
部分原文如下:
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文娛體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丁濤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CBA轉會市場近年來持續保持活躍,屢有重磅轉會交易達成,應該說此前姚明在擔任中國籃協主席、CBA公司董事長初期,主持推動CBA合同製度規範化改革,奠定了相關基礎。
長期以來,CBA各球隊背後的主體形式、運營模式、管理風格各有不同,球員也分為體製內外(其中體製內球員是指,在體育局有編製的運動員)。姚明在管理中國籃球行業前,各家球隊與運動員簽署的合同“五花八門”,薪資水平也有較大區別,缺乏市場統一規範。
“其(姚明)導向是借鑒、學習NBA的各項規則,讓CBA球員流動越來越規範,市場越來越靈活。”丁濤表示。
在姚明主導之下,2018—2019賽季,CBA聯賽啟用了標準版《國內球員聘用合同》(試行版)(下稱“標準合同”)。
標準合同明確規定了A類合同(新秀合同,又分為A1類合同和A2類合同:其中A1類合同適用於自行培養球員,A2類合同適用於選秀球員)、B類合同(保護合同)、C類合同(常規合同)、D類合同(頂薪合同)、E類合同(老將合同)的簽約年齡、簽約年限、最低薪酬及到期後優先權的行使細則。此外,CBA一整套體係化文件,還推出工資帽製度,細化了買斷規則和匹配規則,用以促進球員有序流動。
丁濤觀察到,過往的轉會交易,球員往往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個體的意願往往被置於靠後的位置。“但近些年來,一些球員若認為球隊環境不利於個體發展,也在勇於表達轉會訴求,部分俱樂部也會以在商言商,為球員未來發展負責的態度進行相關的交易詢價、報價,均表明CBA職業化程度有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