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9月11日,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為主題的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在京正式啟動。記者從啟動儀式獲悉,近年來北京將食品安全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民生工程,打造“從農田到餐桌、從京外到京內”的全鏈條監管機製,讓首都人民的餐桌更安全、更放心。
走進北京一農業標準化基地,綠油油的蔬菜正通過標準化流程采收、檢測,隨後直接送往商超。這樣的標準化基地,北京已建成1100餘家,年產農產品118萬噸,占全市“菜籃子”產品總量的46%,成為首都人民餐桌優質供給的重要來源。不僅如此,北京還持續推動農產品品質升級。目前全市綠色有機認證主體達500餘家,年產量超40萬噸,較“十三五”時期提升85%以上,越來越多“綠色標簽”農產品端上百姓餐桌。
在監管手段上,本市通過“北京農安寶”小程序實施“一戶一碼”智慧監管,每一戶生產主體都有專屬編碼。農產品從種植到上市的全流程信息可追溯,真正打通了農安監管“最後一公裏”,這一創新經驗已在全國通報推廣。針對食用農產品安全風險,北京還常態化開展重點品種藥物殘留攻堅治理專項行動,全麵開展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實現櫻桃、蘋果等主要食用林產品追溯體係全覆蓋,從田間到貨架的“安全防線”越築越牢。
在校園食品安全領域,北京積極探索“中央廚房+微廚房”運行模式,試點淨菜直供、集中配送等新方式,從根源上解決校園食品接觸人員多、操作環節多、製作流程長、現場監管難等問題。在校園食堂、網餐外賣、後廚衛生監管方麵,北京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全麵推廣“掃碼檢查”、非現場監管手段,進一步加強“以網管網”,深化政企數據對接,提升食品安全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全市共有校外供餐企業74家,其攝像頭已全部接入市場監管係統,運用AI智能手段精準識別風險。
對不合格食品,北京更是建立“防火牆”——構建不合格食用農產品“紅燈”機製,對本市一級批發市場嚴把入場關,堅決阻斷不合格食材進京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