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個機器人從冰箱取雞蛋的場景:它需要先“看到”冰箱和雞蛋的位置,再“思考”開門角度並考慮雞蛋易碎的特性,最後小心翼翼地“動手”取出。這一“看-想-做”的連貫思維過程,與人類行為邏輯高度相似,體現了“思維鏈”技術在機器人推理能力上的突破,這一切都得益於“具身智能”技術的支持。本周末,這個故事為不少上海和青海果洛州的青少年們帶來了有關人工智能的啟蒙。
9月13日,“科創校長空間站”人工智能專場暨科普援青行動啟動儀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舉行。本次啟動儀式是科普援青行動的重要開端,設立上海主會場與果洛州分會場,通過滬青兩地線上線下聯動,為青海果洛州的青少年們打開一扇通往科學世界的大門。
現場捐贈了首批“科普資源包”,包括科普視頻、紀錄片和線上教育課程資源等,這些資源將直接惠及果洛州的眾多中小學校。
本次活動聚焦“人工智能”主題,科創校長空間站“首席顧問”聘任儀式也在現場舉行。馬利莊教授在《機器人如何認知世界:具身智能的3D感知與思維鏈》講座中指出,傳統機器人在空間理解、多步推理與動作規劃方麵存在局限,並提出借助思維鏈技術,可實現從環境感知到推理決策、再到動作執行的全流程認知。周棟焯教授則以《人工智能的神經元故事》為題,解析神經科學與人工智能如何相互啟迪與賦能。
據悉,“科創校長空間站”科普援青行動將建立長效機製,通過線上課程直播、線下課程輸送、科普產品輸送等形式向果洛州輸送優質科普資源,為當地青少年提供接觸前沿科學知識的機會,在青少年心中深植“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理想信念,為培育創新型後備人才厚植沃土。
看看新聞記者: 朱齊越
編輯: 朱齊越
攝像: 林羨德
責編: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