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壯實驗室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1962年,在那個還沒多少人拿相機拍日常的年代,一張合影悄悄定格了曆史。
照片裏的梁思成,頭發已經有些花白,身子略顯單薄,而站在他身邊的林洙,臉龐圓潤,笑意盈盈,渾身都透著一種掩不住的幸福。
林洙,1930年代出生的姑娘,書香世家長大,自小聰明伶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讀書。
別人放學後去玩,她常常窩在書堆裏不肯出來,中學時,她已經能翻閱外文小說,能把句子翻譯得又順又美。
她的老師評價過她,說她腦子靈,心思細,尤其對文字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換句話說,她是那種在語言和文學上有天賦的人。
後來,她走上了翻譯和文學寫作的道路,和很多隻會“直譯”的人不同,林洙的翻譯帶著呼吸感。
她喜歡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節奏,讓文字既準確又優美。
1948年林洙年齡20歲,高中畢業後,非常憧憬著去清華先修班學習深造,一是因為父親和林徽因以前就相識,二是和林徽因的娘家也有一些淵源。
父親便寫信給林徽因,托付她幫忙多關照一下林洙,林徽因接到信後,便把林洙接到家中,親自為她補習功課,也就是這時,她認識了梁思成。
1949年夏天,林洙和梁思成的學生,也是清華建築係助教的程應銓結婚,婚後兩人共同生育兩個孩子。
但是後來的時候程應銓在動蕩的年代政治蒙難,林洙和他離了婚,後來在林徽因過世後,林洙便在清華建築係擔任資料館管理員。
林洙開始幫梁思成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工作閑下來的時間,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無所不聊,林洙變得外向起來。
1955年林徽因離世,這對梁思成有很大的打擊,但是好在林洙一直陪伴在梁思成身邊,安慰他,幫他慢慢走出陰霾。
1956年,林徽因病故後,梁思成與兒子、女兒一家的全家福合影照片,鏡頭中左邊的是女兒梁再冰、女婿於杭一家。
右邊是兒子梁從誡、兒媳周如枚一家,一家人的團聚,也讓喪偶一年的梁思成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相處了幾年後,終於有一天,梁思成鼓足勇氣,給林洙寫了一封“申請書”,意思是,林洙的出現打破了他多年的孤寂。
給了他莫大的幸福,讓他久違的感覺到了溫暖...梁思成正式申請成為林洙的伴侶,希望林洙能夠接納他。
林洙讀信的時候,梁思成仿佛像一個孩子一樣的局促不安,怕突如其來的告白會嚇到林洙。
看到這一幕的林洙百感交集,她也被梁思成浪漫的文字感動得潸然淚下,她情不自禁撲倒在梁思成的懷裏,任淚水肆意流淌。
1962年,已經61歲的梁思成和林洙結婚了,作為中國現代建築學的奠基人,彼時的他已然是學界泰鬥,在建築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備受尊崇。
可是在生活裏,他是孤獨的,前妻林徽因去世多年,留下的空白無法輕易填補。
但是林洙,那年剛三十出頭,有人不理解:兩人差了近三十歲,這算什麽緣分?
可感情的事,外人真的很難評判,梁思成需要陪伴,需要有人懂他,照顧他,而林洙,也許是被梁思成的學識和氣度打動。
新婚的他們,在鏡頭前露出了真切的笑容,林洙的臉圓潤,洋溢著喜悅,那種被珍惜、被嗬護的感覺寫在臉上。
而梁思成,看似安靜,卻在眼神裏透著久違的滿足,盡管外界有很多不好的言論。
很多人以為林洙嫁給梁思成,意味著她隻需要當一個“賢內助”,可事實並不是這麽簡單。
梁思成那幾年身體一直不好,常常需要細心照料,林洙幹好幾份活,把他的資料整理的井井有條還把生活照顧的很好。
她不僅僅是妻子,更像是助手和守護者,在梁思成眼裏,她是能和自己對話、理解自己學術價值的人。
別忘了,那可是60年代。社會動蕩,知識分子處境艱難。林洙和梁思成的婚姻,並不是簡單的安逸,而是要在風雨裏共同承擔。
可能對於一個60歲的對建築事業幾乎癡迷的老年人,說他是為了愛而結婚好像有點不太妥當。
他和林洙的婚姻,更像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麵需要一個得力的助手,但是在林洙心中,梁思成給她的關心和熱情已經足夠多了。
梁思成看著像很嚴肅的人,但事實是,梁思成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肚子裏裝著講不完的小故事和笑話,總能逗林洙開心。
在林洙麵前,梁思成既不會刻意的提起林徽因,也不會刻意回避不談,1963年的春天,有天中午,林洙等丈夫一起吃飯。
結果梁思成下午一點捧著一盆仙客進門了,吃完飯他拉著林洙的手,坦誠的說自己去給林徽因送了兩盆花,並且詢問林洙生不生氣。
林洙明白林徽因在梁思成心裏始終占據著一部分位置,但是她也理解丈夫的深情。
其實,林洙所認為的幸福生活並沒有很長久,他們結婚沒多久就是特殊時期,梁思成在那個時候即使一無所有了,林洙也沒有離開他。
那個時期,梁思成遭遇了很多困難,比如工資停發了,身上沒有存款,患上心力衰竭,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住院治療了。
於是林洙便一人扮演很多角色,一邊是貼心的妻子,一邊是細心的保姆,還是護士和理發師,全身心投入的照顧著梁思成。
在梁思成與林洙的婚姻裏,他們相互依存,彼此支撐,對梁思成而言,林洙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與溫暖陪伴。
在他艱難的歲月裏給予慰藉,而對林洙來說,梁思成是她麵對強壓與困頓時的堅強信念和骨氣來源。
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裏,林洙展現出的非凡定力和豁達心境,正是梁思成給予她的力量。
60年代末,梁思成飽受折磨,健康狀況急劇惡化。林洙始終陪伴在身邊,直到他最後的時光。
梁思成緊緊拉著陳占祥的手,語氣極為懇切地說:“這些年,多虧了林洙。”
短短的一句話,表達著他對林洙深切的感激和高度認可,看似平凡的表達,體現了林洙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意義。
她在那段歲月裏,付出的耐心和毅力,不是幾句閑話就能否定的,梁思成去世後,林洙的人生進入了另一種軌跡。
林洙學的是檔案學,建築學不過是她的愛好,梁思成離世後,她沒有再找新的伴侶。
從梁思成去世那時開始,她就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他的研究裏,她的生活基本上每一處都和梁思成相關。
她日夜沉浸其中,不停地翻閱梁思成的各類作品、筆記和資料,試圖更深入地了解他。
她不僅看梁思成的書,還廣泛的了解他人研究梁思成的作品,不管是讚揚的話,還是批評的話,她都欣然接受,然後用心琢磨。
她沒有退居幕後,而是繼續在文學與翻譯的道路上前行,但是,關於她的議論也從未停歇。
有人尊重她,說她在梁思成晚年帶去了溫暖;有人質疑她,覺得她在曆史人物
可林洙很少為自己辯解,她的回應方式就是:繼續寫,繼續翻譯,繼續用作品說話。
要知道,林洙可不是隻有“身份標簽”,她在文學上的造詣,本身就值得一提。
她翻譯的作品,文字清新自然,沒有生硬的痕跡,讀她的譯本,常常感覺像在聽一個朋友娓娓道來,而不是在啃一本艱澀的外文。
她寫的散文,也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她手中的筆,把平凡的生活寫的細膩,在小小的情景裏抒發感情。
遺憾的是,很多人隻盯著她的個人關係,卻忽略了這些作品的價值,晚年的林洙,沒有再去解釋過去。
梁思成生前才華橫溢、成就斐然,林徽因身後更是名聲遠揚,在這耀眼的光環之下,既無高學曆也無顯赫地位的林洙。
後半生注定隻能隱匿在光華背後的暗影裏,默默付出,不爭不搶,她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該做的。
幾十年來,身邊不少朋友一見到林洙,就忍不住感慨:“你命好苦!”為啥這麽說呢?
原來她和梁思成一起生活的日子,大多都處在動蕩不安的時期,可林洙卻不這麽想,她坦然表示。
自己從沒後悔過當初的選擇,反倒打心底裏感謝命運,覺得是上天特意給她安排了這樣的角色,讓她經曆這些。
她像是選擇了一種與世無爭的姿態,她繼續寫、繼續譯,偶爾出現在公眾視野裏,始終保持安靜和自持。
林洙的一生,無法用簡單的好壞來評判,她是妻子,是作家,是翻譯家,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女性。
人生不止是外界的眼光,更多是自己的選擇,幸福的瞬間值得珍惜,即便之後充滿風雨。
曆史人物身邊的“她們”,不應隻被當作符號,而應被看作獨立的個體。
參考資料
新京報: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我感到非常幸福 2013-07-30
西安晚報:林洙承受輿論壓力嫁給梁思成 想做建築界第一夫人? 2009-12-25
舉報/反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