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國民間有這麽一句話,騾馬得拉出來遛遛,才知道好壞,國慶期間馮鞏跟郭德綱分別帶隊去了南方和西北演出,兩場演出的票務情況差別很大,馮鞏團隊在南方的演出預告剛出來,平台上的期待人數不到一百人,而郭德綱在西北的劇場開票半個月,已經有接近一萬名觀眾表示想去看,這組數字背後,其實是傳統和市場兩種不同方式的比拚。
晚會舞台上的馮鞏 讓很多觀眾記住了不少經典台詞 他的作品帶著時代的氣息 但始終跟觀眾的錢包保持著一定距離 郭德綱的劇場裏 沒有舞台上的表揚任務 隻有真實的笑聲能留住花錢買票的觀眾 前者像是精心安排的展示 後者是熱鬧的市井茶館。
相聲這門技藝啊,要是想走進大眾的生活呢,就得放下那些高雅的包袱才行。馮鞏這些人呢,總是用晚會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可是郭德綱不一樣,他把每場商演都當成一次口碑的考驗。觀眾在掏錢的時候啊,最在意的就是台上的三小時能不能讓他們從心底裏笑出來。當藝術追求跟市場需求有了矛盾的時候呢,再精妙的台詞也很難讓觀眾願意再來看一次。
曲藝協會主席和民間班主的差別,其實是創作視角的不同,一個在燈光下表現時代,一個在舞台上關注生活,票房數字很真實,它能反映出兩種選擇的不同分量,也許以後,更多傳統藝人會慢慢明白,藝術的生命力其實就在觀眾一次次買票的支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