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芷蕾斬獲威尼斯影後,一時娛樂圈如高壓鍋,蒸汽呼嘯,嘶鳴不休。諸多與之緣分頗深的同行送去祝福。其中,王家衛提醒她,現在是橄欖枝亂飛的時刻,“你一定要不忘初心。”
王家衛之於辛芷蕾,可謂有再造之功。《繁花》之後的辛芷蕾,美得如癡如醉,身形、表演和鏡頭感,更上了一層樓。
辛芷蕾,圖據視覺中國
而這種“再造”,37年前也曾發生過一次。
當時,一個從業4年的年輕女演員,拍攝20餘部電影,仍難擺脫“花瓶”之名,直到遇見王家衛,令其開竅覺醒,從此迅速崛起,以演技征服世界觀眾,其榮耀戰績:柏林影後,戛納影後,五次金像影後……
她就是——張曼玉。
《花樣年華》劇照
壹
1964年,張曼玉生於香港,後舉家遷往歐洲。父母婚姻破碎後,她跟母親、姐姐相依為命。家境困窘,中學畢業便去書店打工。16歲時,她隨母親回到香港,為生計,她做了美容化妝師。
次年,張曼玉街頭閑逛,因其靚麗淘氣、笑臉盈盈的青春形象,被星探看中,一腳跨入廣告行業。拍廣告,做封麵女郎,還兼職百貨公司營業員。彼時的她,年僅17歲,卻毫不遮掩自己的野心,“人有權利貪慕虛榮……我一直都有做明星夢。”
當時,做女明星,道路有二:其一,參加無線或亞視的演員培訓班;其二,參加港姐選美比賽。
張曼玉做好了“要忍受外界一切批評”的心理準備,想利用“港姐這條最容易的捷徑”,躋身演藝圈。
19歲那年,憑借青春活力又難掩風情的形象,斬獲港姐亞軍及“最上鏡小姐”,與TVB簽約。她開始主持節目,拍廣告及電視劇。
數部電視作品《畫出彩虹》《新紮師兄》(與梁朝偉合作)等讓她大紅大紫,但這些角色,不是搞笑女,就是淑女——年輕的張曼玉,不過是萬豔爭春中的一朵,娛樂流水線上的某某某,美則美矣,但有肉無骨,有形無相;外界愈讚其美,愈像一種貶低,仿佛她隻能做一株嬌嫩的花,被困在媒體、市場與自身製造的“花瓶”中。
張曼玉不甘心,她挑戰電影。
首作與王晶合作《青蛙王子》,次作與張國榮合作《緣份》,兩部票房皆大爆。後續各種電影找來。但對張曼玉來說,“當時拍電影隻是個遊戲,我對它一無所知。”
《緣份》劇照
有所知否,並不重要。她的美及市場價值是確鑿無疑的。1985年,成龍經紀人陳自強,簽下張曼玉,順勢將她推薦給正在籌拍《警察故事》的成龍。
但成龍不滿意她。反複NG,四平八穩,沒有亮點,一度對她惡語相向。她氣得大哭,又不肯認輸,連拍三十多條,拍到成龍不忍,“算了算了,就這樣吧”,但她仍要堅持。一場從十幾層樓滾下的戲份,所有人都說找替身,張曼玉拒絕。成龍對她大為改觀,盛讚不已,後續又多次合作《A計劃續集》《警察故事續集》等片。
“成龍女郎”的金字招牌,讓她在電影圈站穩腳跟,與梅豔芳、關之琳、王祖賢等女星齊頭並進,不遑多讓。
但張曼玉從不想做某某女郎,那不過是“花瓶”的另一種翻譯。她尋求蛻變,她要破繭,在亦舒改編作品《玫瑰的故事》中飾演黃玫瑰,對少女之純真、中年之嫵媚、老年之凝重的三段人生皆有動人展示,但這還不夠。
破繭化蝶,需要一個契機。這個契機來自時年30歲的青年編劇王家衛。他欲轉型當導演,籌拍《旺角卡門》,選中張曼玉、劉德華、張學友來演。
過去張曼玉的電影角色多是天真憨厚的傻妹、瘋癲可愛的鄰家妹子、天真無邪的淑女等;做演員對她來說,“就意味著做反應,毫無原因地狂喊,像孩子一樣哭、蹦蹦跳跳”,那些導演要求她迷人,要求她具備即興、即刻的表演風格。
但王家衛不同。張曼玉說,他會先“琢磨演員、眼神、服裝色彩、物體形態、視覺效果,然後再從這些出發去構思他的作品”。王家衛使她意識到,電影中的自己是“由思想到動作之間的連接”所構成的一個人。
“和他在一起,我成了一個研究對象。”
在尋求毫無節製的效率,不喜歡停頓、沉默及緩慢,“拒絕接受沉思延緩的目光、慢慢演變的麵孔”的港片大環境下,王家衛的格格不入,像一場逐漸加熱的火,燒碎了困住張曼玉的“花瓶”,重塑了她對表演的理解及信念。
從《旺角卡門》起,從那個質樸深情、善良安靜的阿娥起,張曼玉打破了“花瓶”的禁錮,並決定將拍電影作為自己的人生誌業。
貳
“過去拍電影,我無意中流露出要好好努力,爭當影後的想法。 ”導演們聽了隻會笑趴在地。
他們說:“你很紅,可你隻是漂亮,你沒有演技啦!”
《旺角卡門》當即為張曼玉送上第一次金像獎影後提名。這年,她24歲,距離港姐選美過去5年。
她被證明是有演技的。隻是演技,仍需一個堅不可摧、非其不可、難以超越的經典形象,與之匹配,才能真正成就一個演員。
王家衛鏡頭裏的阿娥,固然不失少女之青澀,又兼有情竇初開之俏麗,但影片重心,顯然是劉德華飾演的阿華。這個角色不足以發揮張曼玉的全部。她需要一個權重更高、位置更居中、跟自己更貼合的人生角色(通俗講,就是需要一部“大女主”電影)。
這個角色,王家衛在《阿飛正傳》《東邪西毒》中都不曾給到她,哪怕她客串的戲很出彩,直到12年後的《花樣年華》,才以蘇麗珍之名,拍盡了她的婉約、寂寥、愁怨、委屈、惆悵、掙紮,甚至是某種嬌媚與瘋狂,脆弱與心灰意冷。
不過,張曼玉不必等到2000年的《花樣年華》。
有一個導演,趕在王家衛之前,為張曼玉帶來了她的人生角色。他就是關錦鵬,最會拍女性的導演之一。這部電影就是1992年的《阮玲玉》。
其實,跟阮玲玉在形象、氣質甚至經曆方麵,貼合的女星,不止有張曼玉。甚至,關錦鵬在萌生靈感、寫劇本之初,最鍾意的人選是梅豔芳。
關錦鵬劇本都寫好了,結果梅豔芳沒接。經張曼玉主動爭取,關錦鵬及嘉禾公司的討論,最終這個角色,給了張曼玉。
於是,關錦鵬刪改劇本,將剛而易折的“梅豔芳”式戲份,改得更契合張曼玉的平和溫婉,並且提供了足夠的表演空間,讓張曼玉能夠從容展示,如何將女性的倔強與絕望,藏於柔弱與幽怨之中。
影片結構頗為大膽,大體拍了三個“張曼玉”:片場訪談中的張曼玉,張曼玉飾演阮玲玉的表演過程,以及張曼玉重新演繹的阮玲玉曾演過的角色。這種交叉互動,可以讓演員、觀眾恰當地抽離,保持一定的距離,去感受一個“心比天高、不願苟且”的女性,如何在世人的冷漠、躲避與流言下玉碎的命運。
據說,在拍阮玲玉自殺前的一夜舞會時,張曼玉像是被阮玲玉附身般,演得出神入化;在拍張曼玉寫“人言可畏”的遺書時,她隱約感覺到了阮玲玉的歎息,攝影師一度感覺阮玲玉在張曼玉身後出現了。
纖弱敏感,無盡哀怨,紅顏薄命的1930年代的女明星,被張曼玉演到征服了世界各地的電影節評委和觀眾。“阮玲玉”為她贏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像獎等國內外6座影後獎杯。
一片封神,星光熠熠。這年,她才28歲。
當關錦鵬將柏林影後的消息傳給陳自強,陳自強又傳給張曼玉時,她正在吉隆坡與成龍拍《警察故事3》。她不敢置信,反複確認後,才雀躍起來,擁著成龍,幾乎要哭。
叁
張曼玉與阮玲玉有諸多相似之處。
阮玲玉16歲入行,從影9年,拍29部電影,一生共經曆三段愛情,於25歲自殺。
張曼玉16歲返港,19歲出道,從影9年後拍攝了《阮玲玉》,期間拍了40多部電影,為世所知的戀愛,恰好也是三段。
拍《阮玲玉》時,張曼玉的第一段戀愛已經結束。無良男友將她的情書曝光。因信裏的錯別字,她遭遇群嘲,這讓她更能體會阮玲玉所謂的“人言可畏”。
第二段是與導演爾冬升,相識相戀三載,終因性格、觀念而分手。
後來,她經曆了一些紛紛擾擾的情感,結識了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兩人婚姻不到4年。不過,兩人合作的電影《清潔》,為張曼玉送去了另一個世界級影後獎杯——戛納影後。
《清潔》劇照
張曼玉可以演到讓阮玲玉奪舍附身,但她畢竟不是阮玲玉。她說,日後她若依然為人們所記得,必也是不同於阮玲玉的傳奇,“若有同樣遭遇,她絕不會選擇自殺。”
《阮玲玉》後,張曼玉風風火火繼續拍片12年。
《新龍門客棧》中既潑辣狠毒,又率性癡情的金鑲玉;《東成西就》中善良又帶點笨拙心機的國師;《濟公》裏放蕩到人盡可夫且可悲到容顏盡毀的小玉;《青蛇》裏兼具人性、妖性甚至佛性的小青;《甜蜜蜜》裏曆經十年風塵奔波,隻一眼便萬千思緒的李翹;《英雄》裏被極致的恨與愛糾纏而不能解脫的刺客飛雪……
更不用說舉世皆知的《花樣年華》裏的蘇麗珍。
很難想象,一個演員,其生命力之盛,可塑性之高,表演力之強,作品之精妙,可以達到這種地步。幾十座影後獎杯,不像是對她的肯定,倒像是她對這些獎項的增輝。
“我覺得人的一生可以有三條命。如果我演戲演到70歲,那隻是一世人。如果還做剪輯呢?又做音樂呢?”
於是40歲那年,不惑的張曼玉,毅然息影,縱使圈內友人再次相邀,她也選擇拒絕。
電影隻是她的“一世”經曆;“輪回”之後的張曼玉,選擇了音樂。從零開始,寫歌,錄音,製作專輯,以獨立音樂人身份,簽署唱片公司。她無意於物質生活的滿足與商業價值的實現,她隻是想做這件事——“令我激動和感到有趣的事情”,僅此而已。
50歲時,她現身音樂節,因演出效果不佳,遭受聽眾質疑和網友的嘲諷。她一度崩潰痛苦,但經曆過港片20年興衰起落的張曼玉,豈會被幾句話摧毀。
“憑什麽別人幾句話,我就不可以玩這個(音樂)‘遊戲’?我還要玩下去,直到我說我不玩的那天為止。”
61歲的今天,她又以“視頻博主”的身份,入駐小紅書,成為新一代、也可能是最大牌的“網紅”。她舒展自在地打匹克球,與小朋友一起爬樹,擼兔子,賞不同顏色的花,在街頭搞怪,享受美食與旅行,不施粉黛,不著天價名牌,且所有視頻的內容及剪輯,全部由自己完成。
隻因多年前,她曾表示,剪輯也好玩,或許以後會成為一名剪輯師。
成龍曾評價張曼玉:“她是我所見過的最成功的一個女人,也是最快樂的一個女人。她活得很自我,因此,她也就顯得與眾不同,顯得比任何人都可愛。我從沒有見過像她那樣樂天知命的人。”
因為活得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能在“風浪最大魚最貴”的時刻,毅然棄船,任由自己潛入隨心所欲的生活之海;因為樂天知命,所以時時能打破年齡、市場、媒體等外界加諸於身的桎梏,決然卸去讓她不舒服、邁不開步的“旗袍”,灑脫地投身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之中;因為她成功,所以她快樂,反之,因為快樂所以她成功。
這就是張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