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質量報告丨高薪兼職是假、騙人貸款是真 起底“免費培訓”背後套路
“零成本、高收入、保就業”,如今不少網絡課程打著這些誘人的賣點,宣稱能提供“免費培訓”,幫助學員掌握技能、穩定就業。然而,一旦消費者深入參與,他們才會發現,所謂的“免費培訓”背後隱藏著層層套路,免費課程最終化為了泡影。
網絡培訓零成本高收入保就業?
暗藏套路
大學生小蔡為了補貼生活費,學習之餘常做些兼職。前不久,她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則“兼職網絡配音”廣告。
小蔡:說可以兼職配音,零基礎按單結算,然後我就去私聊他。
零基礎可"免費培訓" 新手也能輕鬆賺錢
聯係到培訓方後,一位助教老師向她發來一份兼職接單表,其中詳細標注了廣告、動漫、遊戲等各類網絡配音的報酬。即使是新手,每分鍾也能獲得兩百到三百元的廣告配音收入。
這位助教老師還表示,即便小蔡沒有配音經驗也沒關係,他們會提供“免費線上培訓”。
助教老師隨後表示,已經幫小蔡申請了一堂免費網絡直播課。小蔡告訴記者,直播課除簡單講解配音入門知識外,大部分時間都在介紹如何利用配音變現。
展示學員"工資單" 兼職十天收入上萬
培訓老師還展示了多張工資表單,稱這些都是學員兼職配音的報酬。記者看到,其中一張工資單顯示,學員十天的兼職工資,少的幾百元,多的上萬元。
小蔡:用他們學員的薪資誘惑我說,你看他們都掙了多少錢,他說得特別好,說你肯定能接到兼職單子。
看似輕鬆可得的兼職收入,讓小蔡十分心動。但隨著直播課臨近尾聲,培訓老師卻表示,要想接到更多優質兼職任務,最好報名參加“精品全能班”。該班課程原價6760元,直播期間下單立減1000元,到手價5760元,且隻有六個名額。
小蔡:我說老師不是不收費嗎,怎麽那個老師說收費。他說學習精品班是收費的,而且現在隻有六個名額。我說我沒有錢怎麽辦,他說可以分期付款。
免費背後有玄機 可分期付款承諾保底收入
為了消除小蔡的疑慮,助教老師提出可以分期付款,每月480元,且保證每月“保底收入”至少600元,足以支付課程費用。
小蔡:他說肯定能保底600塊錢,絕對能交上一期480元的學費。我這才信了他,然後簽了合同。
然而,在支付了第一個月的480元學費後,小蔡發現所謂的精品課程隻是一些畫質模糊、錄製好的視頻內容。學習一段時間後,她嚐試接單,但收到的配音訂單根本沒有帶來任何收入。
因實際情況與承諾嚴重不符,小蔡提出退課。
小蔡:後來我就說我不上了,這個課不適合我,質量太差了。然後他們說退不了,如果說要強製退的話,需要交違約金2000塊錢。
原本承諾的“免費培訓”和“兼職保底”最終成了泡影,小蔡不僅沒有賺到兼職收入,反而背負了每月480元的分期貸款,想退課還要支付高額的違約金。
退課要交高額違約金
培訓合同是否有效?
調查中記者發現,像小蔡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浙江的小王也交了近千元參加了類似培訓,但同樣沒有接到任何兼職訂單,想退課時也被告知需要交違約金。
小王:那麽多人搶一個單子,你根本就接不了,所以就不想學了,就想跟他說退課,然後他說課都已經發給你了,你要退的話要支付違約金。
涉事公司被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
記者注意到,小蔡和小王的課程銷售協議,培訓機構均顯示為四川霖誠飛耀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查詢,記者發現該公司“因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係”,被市場監管部門列入了企業經營異常名錄。
同時,該公司在全國12315投訴平台涉訴143條,問題多為“虛假宣傳,誘導訂立不平等合同”,近日被消協組織列為典型案例。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朱巍: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民法典的相關規定,這樣的一個協議條款屬於典型的格式條款,它是有利於經營者的,剝奪了消費者合法的權利,甚至還有一些剝奪了你維權的權利,剝奪了你退費的權利等,這些都屬於霸王條款。霸王條款是格式條款中的一種,不管是按照民法典也好,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好,都是無效的。
網絡培訓投訴頻發 警惕“零基礎賺高薪”噱頭
近年來,網絡培訓行業的投訴頻發,僅在黑貓投訴平台,過去一年就收到網絡培訓類投訴27884件,月均投訴量2300多件,問題集中在“不予退款”“虛假宣傳”和“誘導消費”等方麵。
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副主任 郭耀宗:當前一些技能培訓機構打著“零基礎高薪兼職”的噱頭,吸引消費者報名,引發了大量的消費糾紛。機構鼓吹“先學後付”“兼職還貸”等概念,實質上是誘導消費者辦理分期貸款。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對這種“先學後付”的模式進行監管,特別是防控“培訓貸”風險。
機構用“三招”
半年吸引數千人高價買課
免費培訓套路層出不窮,不少消費者都被這類宣傳誤導,吃虧上當。近日北京查處了一起AI應用培訓的案件,發現培訓機構僅用了“三招”,半年內就吸引數千人高價買課。
免費直播課“圈粉” 引出收費進階課
AI技術賦能的短視頻製作、文案創作等新興領域培訓,在網絡上備受追捧,執法人員透露,涉案企業先通過短視頻和社交平台發布免費AI培訓直播廣告,引導消費者進入私域直播間,隱蔽開展營銷活動。
執法人員提供的直播錄屏顯示,兩個多小時的直播過程中,營銷人員幾乎一直在分享AI基礎操作知識,直到課程即將結束才引出他們收費的進階課。
虛構兼職賺錢案例 誘導學員報名高價課程
直播過程中,營銷人員大肆分享虛構的兼職賺錢案例,誘導學員報名高價培訓課程。
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八支隊 劉江:經核查這些案例都是虛構的,有些是當事人偽造的,有些是當事人從網上搜來的。
為吸引學員付費 機構稱“100%中獎”
最後,為了吸引學員付費,培訓機構還通過“100%中獎”的誘惑增加緊迫感。
AI培訓直播視頻:但凡是有抽獎機會的同學都是100%的中獎,特等獎是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價值12000元。
但實際上,所謂的“特等獎”根本無人中獎,執法人員調查發現,後台設置的中獎概率為0%。
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八支隊 袁明:所謂的特等獎,中獎概率經過他們後台的設置是0%,也就是說不可能有學員抽到這部特等獎的蘋果手機。
涉事公司因虛假宣傳等問題 罰款50萬元
最終,這家網絡培訓企業因存在虛假宣傳等問題,被北京市市場監管局依法處罰,責令其停止違法活動,罰款50萬元。
北京市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總隊八支隊 劉江:對於學習課程後的高額回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認識到任何技能的提升和收益的獲取,都需要付出時間和努力,不存在任何輕鬆獲利的捷徑,不要被虛假的高收益所誘惑。
製片人丨張萍 王婧
主編丨畢德輝
記者丨高傑 俞倩倩 羅瀟 田萌 王林
攝像丨聶繼承 郝亮 李誌貴
責編丨邢穎宏
【編輯:王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