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新疆,空氣中飄著瓜果的甜香。在喀什莎車,一群來自上海浦東的教育使者,正用知識與愛心,在邊疆孩子們心中播撒希望的種子。
跨越山海的育人情懷
在莎車縣第三中學的化學實驗室和教室裏,是陳欣老師忙碌的身影。作為區級骨幹教師、浦東書院中學總務主任,他肩負著援疆教學團隊中最重的教學擔子:第一學期帶4個高中化學班,一周12節課,教授200多名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
因當地化學師資短缺,他臨危受命轉教高中化學,一切從頭備課。他堅守傳統,每節課堅持手寫板書,即便上網課也自購手寫板書寫。針對學生實際,他梳理初中基礎知識,編印成冊分發。“一個學期很快過去,要讓新疆的孩子們多學點。”
陳欣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互動
課堂上的陳老師充滿“真性情”。學生不認真聽課,他會“發威”,但私下裏卻平易近人。課排得再滿,隻要站上講台便全情投入。“看到學生有回應、有進步,就很滿足。”這份純粹的教育熱忱,如同不滅的燭光,照亮著孩子們的求知路。
而在莎車縣第二中學,來自南匯五中的數學教師曹鳳,對當地教育有著更深遠的思考:“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是她執著的追求。
從一開始的帶班教學,她逐漸將重心轉向“傳幫帶”,把浦東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規範的教學方法引入莎車課堂。她的做法是“推門課”——提前一天通知聽課對象,教師連夜備課,次日便實戰演練。課後細致點評,直擊痛點。她還組織當地教師教學比賽,邀請援疆教師擔任評委,在實戰中提升當地教師的教材分析能力、課堂設計水平和教學規範性。
曹鳳老師(中)和援疆教師瞿振芳(右)一起幫助莎車當地教師提高教學規範性
“這裏部分教師由小學轉崗初中,專業基礎需夯實,教研活動也需要更規範有效。”曹鳳深知當地教師的辛苦,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真正強化學校的“造血”功能。
在莎車縣第七中學,朱海榮老師不僅是教學能手,寫得一手漂亮的板書,還是一名書法家,他創辦的書法社團,成為學校的教學亮點。
朱老師是浦東建平南匯實驗學校的語文老師,也是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曾獲上海市教師板書大賽一等獎、教師鋼筆字大賽一等獎。
教授語文的同時,朱老師在莎車七中找到了更廣闊的舞台。在學校支持下,他創辦了學生和教師兩個書法社團。“要讓莎車師生寫好中國書法,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他說。
朱海榮老師教授學生書法
書法展、書法義賣活動成為莎車七中的特色。2025年春夏之交,朱海榮及當地師生作品書法展在莎車教育局舉行,堪稱南方柔靜書法文化與西域曠野風情的藝術交融。
莎車七中的招生季,朱老師還來到現場,揮毫為學生寫書簽,吸引了不少學生因“字”結緣報考七中。春節寫春聯,更是點燃了當地師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今,30多名學生、20餘名教師在他的帶領下,沉醉於筆走龍蛇的墨香世界。書法,這枚來自浦江之畔的文化火種,正在葉爾羌河畔散發迷人的光彩。
從“輸血”到“造血”
朱海榮、曹鳳、陳欣3位老師的故事,是浦東教育人在喀什莎車各校奮戰的縮影。他們背後,是浦東新區十五年如一日對莎車教育的支持——已累計派出368人次援疆教師教。
新時期,教育援疆模式也在進一步深化。2025年6月,“浦東援疆教師教育研修中心”成立,小學、初中、高中教研係統化運作。援疆教師們不再局限於本校,而是實踐“進百所學校、上百堂示範課、作百場講座、帶教百名青年教師、結對百名骨幹教師”(“五個一百”教育機製),將浦東教育經驗更係統、更廣泛地播撒在喀什莎車邊疆的大地上。
與此同時,在浦莎兩地教育局的關心下 ,“上海援疆教師浦莎之家”成為老師們的堅實後盾。駐地內的“教師活動中心”設有黨建館、茶議室、音悅堂、書香苑等。擔任浦東援疆教師支教團副團長的王正永深感教師們的辛苦,他說,要讓遠離故鄉的老師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與文化的慰藉。
教師節前夕,掛職莎車縣教育局副局長、浦東援疆教師支教團團長的年四寶勉勵援疆教師:要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圓滿完成教育援疆任務,為下一批援疆教師打好紮實基礎。從最初的“輸血”式授課,到如今構建“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和體係化的教研機製,從黃浦江畔到葉爾羌河,“浦莎同心”的種子已悄然開花 ——它不隻屬於今天,更將滋養邊疆教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