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9月14日電 (吳允傑)14日,“把閩東之光傳播開去”——海外華文媒體寧德行活動走進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三都澳白基灣漁排,來自12個國家的16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深入這片中國大黃魚的核心養殖區,了解寧德大黃魚產業在組織化、生態化、標準化等方麵的創新實踐。
大黃魚,又叫黃瓜魚,其體色金黃、嘴唇鮮紅、肉質潔白細嫩、營養豐富。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每10條大黃魚就有8條來自寧德市,該市已成為中國大黃魚苗種供應、養殖生產、加工銷售及品牌運營的核心基地,被譽為“中國大黃魚之都”。數據顯示,2024年,寧德市大黃魚產量達21.49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約80%,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00億元。
“把閩東之光傳播開去”——海外華文媒體寧德行活動走進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三都澳白基灣漁排。呂若萱 攝
寧德市何以煉成超200億元的大黃魚產業?
乘船駛入三都澳白基灣,蔚藍之上,一排排深水抗風浪網箱整齊排列,宛如“海上田園”。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在2017年時,這裏到處是木製漁排,泡沫箱、垃圾漂浮,既不美觀又不環保。
2018年,寧德市鐵腕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立足“全麵清”,聚焦“規範養”,突出“長效管”,共清退及升級改造漁排142.73萬口、貝藻類54.15萬畝,清理海漂垃圾10.6萬噸、泡沫浮球538萬個,重建海上養殖新秩序。
有了好生態,品質提升快。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後,寧德大黃魚產量、品質隨之提升。漁排上,一個個大型網箱整齊排列,結構堅固、設計科學,具備良好的抗風浪性能和水體交換能力;網箱之中,成群色澤金黃、體型飽滿的大黃魚暢遊其間,生機勃勃。
據了解,近年來寧德市持續優化海上養殖布局,大力推進“內轉外、淺轉深”養殖戰略,2025年以來已在福鼎市、霞浦縣等外海海域新建深水大網箱592口。這類網箱不僅大幅提升養殖容量和魚品質量,對近岸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顯著減少,是實現大黃魚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了解寧德大黃魚產業發展情況。呂若萱 攝
生態好了,如何進一步保證“舌尖上的安全”?據蕉城區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質量安全監管層麵,寧德市全麵實施大黃魚收購前預檢製度,年均檢測上市大黃魚超5000批次,從源頭守護產品安全;在養殖技術方麵,“海上漁醫院”常態化為養殖戶提供疫病診療與技術指導服務,全市大黃魚配合飼料年使用量約25萬噸,使用比例近60%,健康養殖水平顯著提升。
“味道非常香。”《亞洲時報》執行董事張嘉宙品嚐完魚鬆、魚幹後說,這些大黃魚精深加工產品既方便易食,又保留了大黃魚的天然鮮美,很好吃。
水清魚肥生態美,科技創新更為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國唯一的大黃魚內灣性產卵場,寧德市充分發揮獨特優勢,以種業振興為核心,通過群體選育、親魚優選等科學措施,顯著提升大黃魚生長速度與體型規格,2齡養成魚均重已從產業化初期的350克提升至當前的600克。
數據顯示,2025年寧德新增2家省級大黃魚良種場,現有國家級現代種業示範場2家、市級以上原良種場7家,原良種場數量居福建省首位,年育苗量占全國90%以上。
三都澳白基灣。(資料圖)李民雄 攝
大黃魚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相關負責人稱,通過統籌實施六大策略,旨在最終形成“科技賦能產業鏈、標準引領供應鏈、生態重塑價值鏈”現代漁業發展範式,將寧德打造成為全球大黃魚產業的“種源基地、科研高地、品質標杆、標準中心”,為踐行大食物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提供可複製的“寧德方案”。(完)
【編輯:王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