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筵散後》
記得那年盛夏的蟬鳴聲麽?2001年7月13日的莫斯科,薩馬蘭奇唇齒間迸出的\"北京\"二字,像一粒火種,點燃了整片華夏大地。彼時,街頭巷尾的電視機前,多少雙眼睛噙著熱淚,多少雙手掌拍得通紅。那光景,恍如昨日。
而今卻見,坊間議論竟全然換了腔調。但凡有申奧消息傳出,市井小民便如避瘟神,連連擺手道:\"莫要再來\"。這般情狀,倒教人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看客\"們的嘴臉——先前擠著要看殺頭,待劊子手真來了,卻又作鳥獸散。究其緣由,倒要算筆明白賬。2008年那場盛會,三千億雪花銀堆出個\"無與倫比\",確也值當。彼時的中國,恰似初入大觀園的劉姥姥,亟需這般排場掙個臉麵。可如今東京奧運的慘淡收場,二百一十億美元的虧空,倒像盆冷水澆醒了夢中人。
且看那\"鳥巢\"、\"水立方\",如今倒成了吞金獸。每日裏吞噬的維護銀錢,足夠修葺多少老舊小區的樓梯?百姓們茶餘飯後念叨的,早不是那遙不可及的盛事,而是門前坑窪的路麵何時能添部電梯。這般情形,倒應了《朝花夕拾》裏那句:\"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厭棄奧運的風氣,原非我華夏獨有。西洋諸國更甚——波士頓市民投票否決,漢堡百姓集體抗議,倒把國際奧委會逼得改了章程。2026年冬奧,意大利兩座小城\"拚單\"承辦,活像市集上合夥砍價的婦人。這般景象,倒顯出幾分《故事新編》裏的荒誕來。細究起來,最要緊的還是國人眼界不同了。猶記當年申奧敗給悉尼,舉國上下如喪考妣。而今\"天宮\"巡天,\"墨子\"傳信,新能源車馳騁五洲——誰還稀罕那勞什子的\"萬國來朝\"?這般從容,恰似《故鄉》裏閏土終於不必再稱\"老爺\"時的脊梁。
杭州亞運倒是另辟蹊徑。長三角諸城借機翻新市容,倒比當年\"傾舉國之力裝點門麵\"高明。這般\"四兩撥千斤\"的智慧,恰是成長的真諦。從渴望認可到從容選擇,這路走來,腳印裏浸著的都是實打實的底氣。
盛筵終會散場,而生活永續。願吾輩永葆這般清醒,在務實中前行,在從容中成長。畢竟,真正的體麵,原不在他人眼裏,而在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