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預製菜”風波,似乎即將畫上句號。
9月13日晚,羅永浩發布微博稱,“西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預製菜相關的國家法規盡快出台。我要忙正事了,已經耽誤了一些工作。感謝大家的關心。”而受預製菜風波重創的西貝,換來了營業額驟降百萬。
羅永浩微博
事件起源於9月10日,羅永浩在個人社交平台吐槽西貝,稱店內菜品幾乎全是預製菜,價格貴,引發熱議。隨後,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親自下場接受采訪,宣布向全社會開放後廚參觀,並在官方微博公布“作業指導書”回應爭議。其中,冷凍食品“冷凍”“解凍”“複熱”“預醃製”的標準步驟,掀起了消費者新一陣的批評聲浪。
由於預製菜相關標準尚未出台,消費者對其褒貶不一。對此,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稱“沒有一道是預製菜”,依據是相關部門標準: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淨菜等不屬於預製菜。但羅永浩和部分網友認為,保質期數月甚至兩年的冷凍食材包就是“預製菜”,哪怕是中央廚房製作,也應該是新鮮原料,當天配送,現場炒製,帶著鍋氣端上桌。
圖源:西貝官方
羅永浩強調,他不反對預製菜,但消費者有權知道餐館是否使用了預製菜。
據第一財經報道,9月13日,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屆時,預製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製菜,也將首次納入信息披露範疇。也有專家建議,預製菜的上述信息應強製披露。
“該標準主要是規定定義和食品安全指標要求。”據一位參與起草的專家透露,草案對預製菜的分類、原料、加工工藝、貯存運輸及檢驗方法作出了統一規定,並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劑”等強製性指標。與現行141項團體、地方標準相比,國標條款更聚焦“安全底線”,為監管執法提供直接依據。
有食品領域的專家表示,“這次事件,對預製菜行業來講是壞事也是好事,勢必會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促進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盡快出台,同時推進預製菜術語、產品分類等質量標準的推廣,加強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銜接,包括依法製定包括產品質量、檢驗方法與規程等內容的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
業內人士估計,預製菜有望加強對“防腐劑禁令+冷鏈升級”的要求,這兩項要求預計推高成本15%~30%。
或許西貝事件,將會成為預製菜行業規範化的關鍵節點。而消費者真正在意的,隻是這單消費得明白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