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方琴滿意地自然醒來,沒有刺耳的鬧鈴。她看了一眼手機——8點多。這一刻,她才感覺自己“回了口血”。
自從女兒升入初中,她每天熬夜到十二點多,嚴重缺覺成了常態。一想到漫長的學期才剛剛開始,她就忍不住感歎:“這日子想想還要熬到10月才有假期,真的想哭。”
開學已兩周,不少爸媽和方琴一樣,發現自家的神獸好像還沒“開機”成功!
早上和被窩難舍難分,晚上和作業熬夜硬扛,尤其是一些剛踏入新校園的小升初孩子們,“時差”倒得格外辛苦。
上學時間早了,放學時間晚了,學業壓力大了,這些變化,不僅讓一些孩子難以適應,也讓家長覺得無所適從。
圖源:視覺中國
深夜書桌前
每分鍾都是煎熬
最近,方琴每天頂著“熊貓眼”上班,成了同事眼中“開學綜合征”的典型代表。
“簡直是在用愛發電,陪女兒幾乎每晚熬到11點多。她睡了我才能收拾‘戰場’,自己躺下都半夜了,第二天6點多又得爬起來做早飯。”連續兩周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方琴無奈地摸了摸眼角的細紋,“感覺老了不止五歲。”
這種疲憊感,源於女兒升入初中後生活節奏的徹底顛覆。小學時,從家到學校隻要5分鍾的步行時間,女兒每天7:35起床都綽綽有餘。如今,初中遠了,女兒必須提前到6:30起床,每天清晨都在爭分奪秒。
“有時候早上她想要上廁所,坐上馬桶5分鍾起步。”每到這個時刻,方琴就會忍不住不停看手機上的時間,想著會不會遲到,強忍著不催促女兒,其實內心早已心急如焚,“太難了,連最基本的廁所自由都沒法實現。”
圖源:視覺中國
更大的挑戰在晚上。女兒成績中等,暑假沒有進行深度預習,一開學麵對5門主課,顯得有些吃力。
“她動作慢,晚自習回來總有一兩項作業要收尾,還要背誦、默寫。不背吧,第二天訂正更費時間;背吧,語文、英語、社會三門讀下來,10點半都打不住了!”方琴的語氣裏充滿了心疼和無奈,“我打聽到班裏有的孩子晚自習第一節課就能寫完所有作業,每天還可以做不少自主作業,我女兒卻……哎,心疼她,又替她著急。”
“我就看20分鍾!”
宵夜+手機,每晚消失的1小時
家長蔡欣的煩惱則和電子產品有關。
蔡欣說,兒子讀初一後,晚自習回家後的流程雷打不動,首先,必須“隆重”地吃一頓夜宵。“跟個餓死鬼一樣,好像不是從學校回來,而是剛從野外探險歸來。問就說晚飯吃飽了,就是不知道為啥又餓了。”緊接著,他會鄭重其事地提出:“媽媽,我太累了,要看會兒視頻放鬆一下。”
方琴說,兒子周一到周四是不打遊戲的,但他的放鬆方式是看遊戲視頻,要求“每天就20分鍾”。方琴本來覺得“就20分鍾,也不是啥大事”,然而,當她發現兒子從開ipads,找視頻到真正放下,前前後後總會完美地消耗掉半小時,再加上吃宵夜和聊天的半小時,一眨眼1小時沒有了!
在蔡欣眼裏,這1小時就是閃著金光的“時間黑洞”。
“之前答應他可以看20分鍾視頻,現在也不敢硬搶。但晚上這耗掉的1小時如果直接拿來睡覺多好啊!或者哪怕刷幾道題、背點單詞也好啊!”蔡欣每天心裏都在上演理智與情感的對決,“說多了怕他逆反,不說我又內心焦灼,這1小時簡直成了我的心病。”
放下焦慮
打贏“適應期”這場仗
“孩子出現作息紊亂、效率不高或者感到疲憊,是非常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適應過程。”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師分析,相比小學,初中的學科增多、難度加大,對孩子的注意力和體力都是挑戰。“家長要放下‘別人家孩子’的濾鏡,不要看到別的孩子高效就焦慮,而把壓力轉嫁給孩子。理解孩子的‘累’,是幫助他們的第一步。”
對於“熬夜”和“效率低”的問題,這位老師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分析“時間去哪了”。時間分配合理嗎?是作業太難?還是容易分心?找到“時間黑洞”,才能對症下藥。同時,可以嚐試“拆分”任務,利用“碎片化時間”。
“適當的放鬆是必需的,但需要引導孩子選擇更高效、不易沉迷的放鬆方式。”這位老師建議,“看手機來放鬆很容易‘刹不住車’,可以和孩子商量,用聽音樂、短時間戶外活動或者聊天來代替。”她提醒,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睡眠比多做題重要得多,如果作業影響睡眠,家長可以主動和老師溝通,說明情況。一個睡眠充足、精神飽滿的孩子,第二天的學習效率絕對遠高於一個熬夜做題的疲憊孩子。
開學適應期,拚的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調整得好。給孩子一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耐心。親子需要並肩調整,而不是相互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