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禧年開始,港影已死的論調層出不窮。
近些年來,也時常看見港影青黃不接,港影老牌藝人收入低隻能幹兼職。
不止是不幸還是幸運,23年一部《新聞女王》,24年一部《黑色月光》,兩部以“大女主”為主題的作品衝擊內娛後,都成為了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讓TVB強行續命一波。
隻是,這種迎合市場口味,失去了“TVB靈魂味道”的作品,究竟是續命,還是在讓TVB徹底走向不歸路,還有待考證。
25年,TVB重金打造了市井旋律片《俠醫》,請來了老牌演員陳豪,以黃天賜教授的“慈善醫館”為核心底色進行的藝術創造。
整部《俠醫》都充斥著“老港片”的情懷以及市井間的煙火氣。
無論是這部戲的演員造型,還是運鏡的手法或者濾鏡的設定,都有著濃鬱的90年代港片韻味。
這也讓《俠醫》這部片子上映後口碑非常的不錯,隻是……有口碑,卻並無驚豔的收視率,《俠醫》算是一部半成功品,對TVB而言更是失敗品。
畢竟,對於TVB而言:現在急需要的並非口碑與好評,而是救命的收視率。
在《俠醫》的收視率未能達到預期後,TVB再度將目光放在了內娛:請出了77歲的“大姐”汪明荃,還請來了朱茵與蔡少芬。
汪明荃已經10年沒有出現在大熒幕,蔡少芬與朱茵更是20年未曾合作了,很顯然,TVB這一波要的就是“情懷殺”,就像《俠醫》的運鏡與底色一樣,用情懷勾起觀眾對過往的懷念。
在“情懷”的基礎上,TVB也迎合了內娛的口味。
這一次TVB為內娛精心準備的作品名喚《風華背後》,與曾經讓TVB在內娛再度火熱的《新聞女王》、《黑色月光》一樣,《風華背後》的底色是“大女主”。
這也是TVB在內娛推出的第三部“大女主作品”。
連續三年,每年一部“內娛定製品”,主旋律都是“大女主”。
很顯然,TVB已經將內娛當做了“救命稻草”,為此不惜放棄自己的節奏,去迎合內娛的“男女對立”以及“女拳”市場。
隻是這樣的操作,是續命,還是不歸路,有待考究。
今兒個,放棄宏觀敘事,隻聚焦《風華背後》這部作品,看看它是否具有在內娛再度一炮而紅的底蘊!
《風華背後》的演員陣容,情懷拉滿:蔡少芬、朱茵、汪明荃、薑大衛、黃宗澤……
個個都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香港老人”。
最有趣的是黃宗澤,江湖人稱“廢墟”、“最不怕塌房的渣男”,他在劇裏的人設還真是渣男,角色是一位律師,主節奏就是遊走在兩位女主姐妹之間,搖擺不定。
角色形象是黃宗澤本色出演。
隻是……黃宗澤在內娛,似乎男性粉絲群體更廣泛,這樣的“渣男臉譜化”,稍微沒有設計好,就容易遭到口碑反噬。
內娛男女對立情緒非常的濃鬱,過去隻是女拳單方麵轟擊,現在都快要“武士對決”了,所以“對立飯”可不好吃,TVB這波有可能會玩崩。
除了“拳法”外,《風華背後》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亮點的,從已有的信息可以看到,這部戲聚焦了豪門財產爭奪、姐妹反目成仇、幕後黑暗交易以及情感上的愛恨情仇交織……
應該有的爆款旋律都有,整部戲的劇情都圍繞豪門千金秀華(朱茵飾)與秀風(蔡少芬飾)爭奪家產展開,姐妹相愛相殺,旋律還是很刺激的。
是騾子還是馬!
等這部戲上映了,就知曉了。
更大的感覺是:這部戲,要撲街,TVB玩不轉現在的內娛“大女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