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一種以“微光成炬、星火燎原、全域共治”為特色的社區治理模式正煥發勃勃生機,繪就出一幅新時代的雷鋒畫卷。這一切,離不開“中國好人”王允功以及萬千誌願者的傾力付出。
初心微光,點亮誌願星火
2025年,王允功榮登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他以數十年如一日的善行,詮釋了從“一己初心”到“萬家溫暖”的升華,也成為勝利街道“個體—聯動—共治”治理路徑的生動縮影。
“幫人,哪需要啥理由?”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王允功與眾多誌願者的共同心聲。自2013年搬入錦華七區後,他便自費填平樓道坑窪、打磨扶手,並將個人電話貼在單元門口,隨時響應鄰居需求。在他的帶動下,“280愛心互助小組”逐步發展為擁有多支分隊的“允功誌願服務隊”。多年來,他個人累計投入公益資金39萬餘元,資助12名失學兒童,並在國家遭遇重大災害時踴躍捐款捐物。
勝利街道還有許多像王允功一樣的平凡好人:老黨員杜玉棟常年備著工具為居民義務理發,魏玉昌、王宗江在社區設點免費維修自行車,77歲的高政蘭堅持義務理發25年,並牽頭組建服務隊縫補衣物900餘件……正是這些點滴善舉的持續匯聚,讓誌願星火漸成燎原之勢。
星火燎原,織密服務網絡
獨木不成林,眾行方致遠。王允功的誌願服務隊已衍生出磨刀隊、助老扶幼隊等8支特色分隊,服務範圍延伸至周邊鄉鎮。他們共同修補道路42次、植樹416棵、為公廁加裝扶手164個。錦泰社區的“丁萬功誌願巡邏隊”平均年齡75歲,四年如一日守護社區安全,已累計堅守1400多個日夜。
服務的溫度藏在細節之中。錦明社區組織擅長縫紉的誌願者,專為患老寒腿、關節炎的老人免費縫製護膝。老人們攜帶舊衣前來,現場量體改製,口碑相傳之下,參與的居民絡繹不絕。
針對特殊困難家庭,誌願服務更彰顯關鍵作用。錦泰社區王姐家連遭車禍重傷,社區通過社會組織聯合會申請資助,聯動“辣媽美食幫”解決日常餐飲,協調律師提供法律援助,並邀請心理老師對孩子進行疏導。勝宏社區的小玲父母均殘疾,家庭陷入困境,社區不僅協助申辦低保、促進就業,還組建黨員誌願隊開展長期幫扶。麵對轄區內近60%的困難群體,該社區培育了16個社會組織,構建起“救聯體矩陣”,推動“輸血”幫扶轉向“造血”自強。
多元共治,構建幸福家園
無數誌願力量交織成網,推動勝利街道從“單向管理”邁向“多元共治”,居民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
專業化體係是共治的基石。街道構建了誌願服務“金字塔”結構:頂層由“蘆花飛雪”總隊統籌資源,中層社區支隊精準對接需求,基層網格分隊落實服務。“愛心存折”製度在專業社工的指導下激勵更多居民參與,讓每一次善行都被記錄、被認可。
每月5日的“雷鋒議事會”成為多元共治的重要平台。物業、快遞員、商戶與老黨員共同議事,將“小區補綠”“獨居老人送餐”等議題轉化為集體行動。
善意的循環不斷激發新的參與力量:快遞小哥擔任“移動巡查員”,自閉症家庭組建互助小組,農民工成立義務維修隊……越來越多曾受助的人轉身成為助人者,社區在愛的傳遞中持續升溫。
共治的廣度不斷拓展。錦泰社區“五老”誌願者排查商鋪安全隱患,翠湖社區成立“電梯安全勸導隊”……27個社區組建起800餘人的“樓棟反詐信息員”隊伍,築牢居民財產“防護盾”。
溫情接力,從一個人到一座城
勝利街道的實踐表明,現代社區治理既需要道德楷模的引領,也離不開製度化參與平台的支撐。正如翠湖社區第一黨支部書記亓金生所言:“初心,就是把別人家的事當自家事辦。”如今,街道已擁有誌願服務分隊近400支、誌願者超6萬名,溫暖接力全年無休。
從“點”的純粹初心啟程,沿“線”不斷延伸拓展,至“麵”實現深度融合,勝利街道的治理密碼,讓誌願服務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居民日常,使社區治理真正成為眾人齊心之業。每一次伸出援手、每一份主動參與,都匯聚成推動社區前行的磅礴力量。(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昂 通訊員 周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