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刷短視頻時,屏幕裏突然跳出來賈國龍說“西貝價格真不貴”的片段,我愣了好一會兒。
現在的西貝,不貴嗎?
這場風波始於9月10日羅永浩的一條微博。他發文吐槽西貝“幾乎全都是預製菜,還那麽貴,實在是太惡心了”,並呼籲國家立法強製飯館標注預製菜。這條微博迅速登上熱搜,引發網友集體共鳴:有人曬出30多元一份的涼皮賬單,有人吐槽28元一杯的沙棘汁,更有人翻出自己收藏的西貝漲價史。
西貝的回應來得很快。次日,賈國龍在北京門店召開新聞發布會,連用三個“一定”強調起訴決心,還直言“西貝真不貴”,引發關注和質疑。為自證清白,西貝宣布全國門店開放後廚、上線“羅永浩菜單”,承諾“不好吃不要錢”。
但這樣的反擊似乎適得其反。網友們並不買賬,從微博等平台來看,支持羅永浩的網友遠遠多於支持賈國龍的網友。這場風波很快演變成一場關於預製菜、價格與消費者信任的全民討論,甚至引發法律界對“消費者批評邊界”的爭議。
2
其實我對西貝是有感情的。
前幾年經濟光景好的時候,我常被互聯網大廠的公關、媒介的朋友請吃飯,每次他們讓我挑地方,我總說“去西貝吧”。那時候的西貝,確實讓人覺得踏實:分量很足,三個菜下來,兩個人也能吃得飽飽的。最重要的是,價格在同類型餐廳裏算適中,不會讓請客的人覺得有負擔,也不會讓赴約的人心裏過意不去。
有次朋友笑說“你怎麽總選西貝,不怕吃膩啊”,我還說“不會,我是山西人,西貝的很多菜是從山西傳過去的”。那些年裏,西貝的明廚亮灶、還有牆上“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的標語,都透著一股讓人願意信任的勁兒,我算下來,前前後後也去了不下幾十次,甚至有上百次。
在中國所有的餐廳裏,我花錢來過會員的,也隻有西貝等寥寥數家。
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再路過西貝,我開始下意識地繞著走。想點份常吃的涼皮,菜單拿過來一看,價格已經飆到了三十多。想配杯喝的,沙棘汁也要二十八塊。好多肉菜,現在動輒五六十,甚至上百。
大家也不是吃不起,隻是覺得不值當,也不忍心讓朋友為這份“不值當”買單。後來有人找我來亦莊吃飯,国产AV蜜桃网站去了附近的綠茶餐廳,四個菜加兩瓶飲料,花的錢比西貝兩個菜還少,吃得也暖和。
3
最近兩三年,幾乎沒有再主動去過西貝。不是刻意抵製,是真的覺得離自己遠了。我身邊的人也都差不多,以前大家聚餐偶爾會選西貝,現在聊起吃飯,偶爾提前西貝,說的最多的是“又貴又難吃”。
国产AV蜜桃网站不是摳門,是這兩年的日子,過得比從前謹慎多了。房貸要還,孩子的學費要攢,就連買水果都選擇街邊攤了。消費的時候,心裏總多了杆秤,秤的不是價格,是“值不值”“能不能省”。
所以當賈國龍說出“西貝並不貴”的時候,大家的反應才會這麽大,比是否預製菜的爭議還大
這不是簡單的“價格爭議”,是一種脫節,他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不貴”,就像王思聰不會認為勞斯萊斯貴一樣。
卻忘了還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會為了一份三十多的涼皮猶豫,會因為一杯二十多的沙棘汁放棄點飲料。
4
賈國龍這次引發爭議,就像有人說的,“當大家都在琢磨怎麽省著過的時候,你說‘這東西不貴’,就像別人餓著肚子,你在旁邊吧唧嘴說‘這飯真香’”,不是飯不好,是少了點共情的分寸。
類似的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就是前不久的百果園事件,西貝董事長和百果園董事長,犯了同樣的錯誤。
另外還有李佳琦當年的爭議,和這個也類似。
但不一樣的是,李佳琦是主播,百果園是連鎖水果店,而西貝,曾經是很多人心裏踏實、親民的代表。
前幾年疫情的時候,西貝說“撐不過三個月”,大家還替它揪心,覺得這麽實在的企業要是倒了可惜。後來它漲價,有人吐槽,也有人理解“成本漲了沒辦法”。
可這次不一樣,不是漲價,是創始人直接否定了消費者的感受:你說貴,他說“哪裏貴”,這種態度,比價格本身更讓人寒心。
5
其實,消費者不是不能接受價格上漲,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聲音被無視;不是不願意為好產品買單,是不願意為“不被理解”買單。就像我,即便現在西貝降價,我可能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常去了,不是因為錢,是因為那份“踏實感”沒了,就像朋友之間少了默契,再坐在一起吃飯,也找不回從前的自在了。
說到底,餐飲企業的根,從來都不在老板覺得“貴不貴”,而在消費者覺得“值不值”。西貝曾經抓住過這份值,所以能走到今天。
可現在,它好像丟了這份感知。希望賈國龍能真的召開一場用戶見麵會,而不是媒體發布會。
聽聽他們小聲算價格的聲音,或許就會明白,大家爭論的不是幾十塊的涼皮,是一份被尊重的期待。期待曾經信任的品牌,能記得普通人的日子,能記得普通人需要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