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9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司法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司法行政工作,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司法部部長賀榮介紹,“十四五”時期,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立足職能紮實推進法治建設相關任務的落實,以及政府立法、依法行政、刑罰執行、公共法律服務、涉外法治等各項工作,為圓滿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公共法律服務體係更加完善
“十四五”時期,我國深入推進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調解、仲裁等領域改革發展,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體係基本建成並持續完善。目前,我國有律師83萬人、仲裁員6.7萬人、公證員1.5萬人、司法鑒定人4萬人、法律援助工作人員1.2萬人,每年辦理各類業務4000多萬件,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等方麵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司法部副部長吳言軍介紹,司法部不斷建立健全訴調、訪調、警調、檢調等對接機製,加強調解與仲裁、行政裁決、行政複議的有效銜接,深化完善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司法調解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目前,全國在人民法院、公安機關、信訪等部門共設立調解組織2.8萬個,大量矛盾糾紛通過銜接聯動機製及時就地化解。
在推進公證便民利民方麵,司法部有序推進公證執業區域放寬至省一級,推動學曆學位、機動車駕駛證、居民身份證、營業執照等公證事項“跨省通辦”,方便群眾就近辦理公證。同時,實行公證服務工作日錯峰延時、周末不打烊等便民舉措,切實解決群眾節假日辦理公證難等問題。
在調解工作方麵,司法部加強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十四五”期間,全國調解組織年均調解各類糾紛近1600萬件,調解成功率95%以上。目前,全國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69.6萬個,5年來專職調解員由36.4萬人增至47萬人,提高29%,隊伍素質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和重點領域的調解組織網絡。
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法治發揮著重要保障作用。“十四五”時期,司法部持續加強法律法規製度供給和行政執法監督,以法治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一方麵,司法部切實加強法律法規製度供給,會同有關部門完成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公平競爭審查條例、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等一大批法律法規的製定修訂工作,完善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製度規則。同時,全麵清理不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相關法規政策。2024年,司法部統籌開展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法律法規政策的清理工作,修改廢止的全部工作將於年內完成。
另一方麵,強化行政執法協調監督。今年3月份以來,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全麵推開。“根據國務院有關方案,国产AV蜜桃网站緊盯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突出問題開展集中糾治,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賀榮表示,一是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和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等問題得到有效糾治。今年1月份至8月份,各地涉企行政檢查數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二是專項行動堅持嚴格依法,堅守法治原則,該嚴則嚴、當寬則寬。今年以來,查糾執法突出問題相關案件4.7萬件。今年1月份至8月份,有關部門依法查辦重點領域違法行為、糾治執法不作為案件4400多件,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的理念進一步強化。
目前,司法部正在加快製定《行政執法監督條例》,研究完善行政裁量權基準製度,持續健全規範涉企行政執法的長效機製。
行政複議提質增效
行政複議在監督依法行政、化解行政爭議等方麵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司法部副部長胡衛列介紹,“十四五”期間,司法部立足職責,推動行政複議改革完善、提質增效,更好發揮公正高效、便民為民的製度優勢和化解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
司法部通過行政複議體製改革,將分散在地方各部門的行政複議職責集中到各級政府統一履行,由司法行政機關具體辦理。地方複議機關由3萬多個精簡到3000多個,優化了行政複議的管轄體製。各地普遍建立行政複議委員會,切實提高行政複議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同時,製定了加強行政複議調解的指導意見,將調解貫穿行政複議全過程,2024年以來通過調解和解方式結案16.8萬件,占比達23%,有效促進了社會和諧。上線在線複議係統,指導各地落實各項便民舉措,2024年全國新收行政複議案件74.96萬件,同比增長94.7%。經複議後,90.3%的案件實現案結事了。今年上半年,新收複議案件34.75萬件,同比增長16.8%,越來越多的群眾和企業首選行政複議化解行政爭議。
此外,堅持有錯必糾,加大行政複議監督糾錯的力度和製度剛性,2024年以來糾正違法和不當行政行為8.2萬件。強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針對執法共性問題製發行政複議意見書、建議書1.1萬餘份,有效提升新業態市場準入、新就業群體社會保障、小區物業管理等領域的依法行政水平,促進法治政府建設和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