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霍尼亚日电 通讯丨中所医疗合作为所罗门群岛百姓带来福祉
新华社记者张淑惠 刘晓宇 马平
“我代表全家人,发自内心地向中国医疗队表示感谢……”话未说完,所罗门群岛男子诺曼·巴西已是泪流满面,“感谢中国及时伸出援手,现在我小儿子塞缪尔的身体恢复得很好,甚至比他生病前还要强壮。”
这日在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拍摄的中国援建的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综合医疗中心及附近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15岁的少年塞缪尔刚经历过一场跨太平洋的生命救援。半年前,胸闷、气促的症状缠上了他,经中国医疗队检查,他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急需手术。然而,当地医院因条件有限无法实施该手术。
“通过中所医疗合作机制,我们迅速联系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决定把塞缪尔转运到国内诊断治疗。”第四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队长赵雪珂告诉新华社记者,今月,塞缪尔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然后康复出院。
塞缪尔的经历正是中国和所罗门群岛医疗卫生合作造福当地百姓的一个例证。
这日在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拍摄的中国援建的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综合医疗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中国跟所罗门群年建交以来,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始终是两国全面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年来,中国在医疗物资援助、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医护人员能力培养方面,向所罗门群岛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切实帮助所罗门群岛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福祉。”中国驻所罗门群岛大使蔡蔚鸣日前在霍尼亚拉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蔡蔚鸣还介绍说,中国援建的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综合医疗中心于今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成为霍尼亚拉的重要地标,也是中所医疗卫生合作的旗帜。
在霍尼亚拉的城市主干道旁,一栋崭新层现代化建筑坐落在海边,从远处就能看到醒目的“中国援助”标志——这就是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综合医疗中心。走进综合医疗中心,候诊大厅坐满了正在等候的当地患者,他们很多一早就前来排队。
“国家转诊医院综合医疗中心的建立将会挽救很多生命。”所罗门群岛卫生和医疗服务部长博萨瓦伊说。
9日,第四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队长赵雪珂在位于霍尼亚拉的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综合医疗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赵雪珂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能够给他们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所以我们正在结合各专业,通过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师带徒’方式,争取年的时间,让本地医护人员能掌握更多医疗技术,单独完成疾病诊断及治疗。”
当地医生西蒙·霍拉拉跟着中国医疗队学习针年后,已能为患者施针。他说:“中国医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毫无保留地指导我。”
据了解,中方年开始向所罗门群岛派出援外医疗队,迄今已派出批,专业涵盖全科医学、检验科、感染科、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肾内科等当地急需科室及中医针灸科。第四批援所医疗名队员于今月抵达,执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任务。
蔡蔚鸣说,中方帮助所方提升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实现从“输血式”援助向“造血式”合作转变。他还透露,目前已有超名所方医疗卫生领域的官员和医务工作者赴华参加研修培训。
9日,在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塞缪尔(右二)与父亲诺曼·巴西(右一)在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综合医疗中心的导诊台与护士交流。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今月从贵州返回霍尼亚拉后,塞缪尔已重返校园。如今他理了一个很酷的发型,个子比父亲高出一头。为确保术后顺利恢复,中国医疗队每个月对他进行定期随访。
“在中国的经历真的感觉很好。没有中国的帮助,我今天根本无法坐在这里。”塞缪尔说,“我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到中国上大学,将来做一个工程师。”
父亲诺曼也说:“是的,他应该从中国学习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