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4日電 題:從炫技到場景“破圈” 服貿會“機”遇無限
中新社記者 陳杭
智能配送機器人展示、美食機器人現場製餐、足球競技機器人表演……10日至14日,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稱“服貿會”)在北京舉辦。期間,機器人“紮堆”秀絕活,讓未來圖景“觸手可及”。
9月11日,北京首鋼園,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體育服務專題展精彩紛呈。圖為機器人足球賽火熱上演。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從蛇年春晚上的機器人秧歌舞刷屏全網,到全球首次“人機共跑”馬拉鬆,再到500台人形機器人上演全球首個綜合性競技賽事“巔峰對決”,今年以來,機器人熱度持續攀升。
“熱潮背後,是機器人技術與產業長期積澱的必然結果。”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方斌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機器人是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領域。近年來,機械、電子、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的持續突破,共同推動機器人加速迭代與進化。
作為中國服務業擴大開放的重要窗口,服貿會也是觀察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視角。本屆服貿會上,可見機器人服務於工業製造、零售配送、餐飲服務、交通出行等眾多領域。
第四次參展的中建八局攜幕牆清洗機器人等亮相展區。中建八局北京公司設計經理劉大為表示,機器人產品均為公司自主研發。因建築施工現場環境複雜等因素,專業性機器人更具適應性和實用性,可提升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隱患並實現智能化管理,已應用於多個項目場景。
9月10日,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首鋼園開幕。圖為北京地鐵的引導機器人與參觀者打招呼。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在浪潮終端展區,搭載高清工業相機、紅外熱成像儀、溫濕度傳感器等的智能運維機器人iSpect X40,可為數據中心安全保駕護航。
工作人員王首智表示,該機器人具備24小時連續作業能力,通過六軸機械臂及多個攝像頭,結合AI識別算法,精準識別設備狀態及運行情況,可在密閉、高噪聲等惡劣環境中持續作業,替代人工完成溫濕度檢測、資產盤點等任務。
服貿會展廳內外,迎賓機器人、巡檢機器人、製作咖啡和煎餅的機器人、樂隊演奏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機器人“工作”在首鋼園區的全域空間場景。然而,從實驗室到場景“破圈”,機器人大規模應用仍麵臨技術可靠性與價值匹配等挑戰。
方斌表示,機器人不僅要服務於工業等專用場景與任務,還要具備服務開放場景和動態任務的通用能力,以勝任廣泛的複雜適應性與協作性工作。這要求企業持續投入軟硬件技術的研發與積累,構築核心技術壁壘。
“中國有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和完備的產業鏈,為機器人技術創新和場景落地提供了廣闊機遇。”方斌期待,通過深化學科交叉融合,驅動機器人感知、控製與交互技術實現突破,推動中國從機器人應用大國向產業強國躍升,為全球貢獻獨特價值。(完)
【編輯:楊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