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孫仁斌
當夜幕為大地披上黑紗,繁星便成了蒼穹之眼,閃爍穿越千年的光輝。在中國,星空這一天文景觀很早就被賦予文化脈絡——從先民刻在甲骨上的星象記錄,到詩人筆下“星垂平野闊”的千古絕唱;從指引航船的星宿坐標,到如今掀起熱潮的星空經濟,古老的星空文化正以嶄新的姿態,與現代文明碰撞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鐫刻在文明基因裏的星空記憶
中國的星空觀測史,幾乎與文明史同步展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盆繪有太陽紋與星點圖案,先民以最樸素的筆觸,將對星空的敬畏刻進器物;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其造型被學者推測與北鬥星象相關,可見星空崇拜早已融入早期信仰。
進入商周,以星象占卜為重要內容的天文觀測日益頻繁。春秋戰國至秦漢,星空體係逐漸成形。古人將星象與農耕、曆法緊密關聯——通過星宿位置判斷節氣,“七月流火”便是說大火星西沉時,暑氣漸消,秋收將至。
星空更浸潤在文學的血脈中。《詩經》中描寫星座最集中的一首,當推《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這些詩句表明,古代勞動人民已辨識到銀河、織女星、牽牛星、金星、北鬥星等眾多星辰。屈原在《天問》裏將對星空的疑惑化作哲學追問:“斡維焉係?天極焉加?”“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此後千年間,曆代文人將星空當作精神坐標,承載著中國人對宇宙、對生命的追問與思考。曹操北征烏桓,在碣石寫下“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讓星空成為胸襟的鏡像;李白夜宿山寺,產生“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特想象,讓星空意象有了人文的溫度。
就連民間習俗也與星空相連。七夕“乞巧”時,少女們仰望織女星祈求手巧;甚至孔明燈的升起,也暗含著“以星為引”的祈願——星空早已不是冰冷的星辰羅列,而是中國人情感與文化的載體。
星空經濟背後的文化共鳴
鬥轉星移,流年暗換。數千年後的當下,“去看星星”成了許多人的休閑選擇。甘肅酒泉的戈壁灘上,遊客架起望遠鏡等待流星;寧夏中衛的星星酒店裏,人們躺在露台仰望銀河;西藏阿裏的暗夜公園,天文愛好者記錄著星軌的軌跡……《中國氣象旅遊發展報告(2024)》顯示,英仙座流星雨極大值期間,中衛、烏蘭察布等目的地訂單量翻倍,星空經濟的熱度可見一斑。
寧夏中衛沙漠星星酒店夜景
這股追“星”熱的背後,是現代人對精神需求的回歸。當城市的霓虹燈模糊了星光,人們開始懷念“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寧靜。在快節奏的生活裏,星空成了“心靈療愈師”:站在星空下,個體的煩惱在宇宙的浩瀚中被稀釋,加班的疲憊、生活的焦慮,都能被銀河的光芒溫柔撫平。這種對“靜體驗”的追求、對“慢生活”的向往,讓星空文化有了在現代生活的土壤紮根的空間。
科普與科技的發展,為星空文化添了翅膀。近年來,“中國天眼”的科普開放、航天發射任務的全民關注,讓天文學從“小眾學問”變成“大眾熱點”。學校的天文社團、科技館的星空展廳、線上的科普直播,讓普通人也能讀懂“星圖密碼”;手機App能實時標注星座,便攜望遠鏡讓觀星不再“門檻高”,科技讓星空從“遙不可及”變成“觸手可及”。
社交媒體更讓星空成了“流量密碼”。小紅書上,“星空攝影”話題有超500萬條筆記;短視頻平台上,“英仙座流星雨”相關視頻播放量破億。年輕人用長焦鏡頭拍下銀河拱橋,用延時攝影記錄星軌流轉,再配上“原來星星真的會眨眼”的文案——這些分享不是簡單的“打卡”,而是將星空文化轉化為可傳播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人願意走出城市,親身體驗星空的魅力。
更深層的原因,是文化認同的覺醒。當人們在沙漠中認出“北鬥七星”,當孩子指著銀河說出“迢迢牽牛星”,當觀星導遊講解“二十八宿”的傳說時,古老的文化基因正在蘇醒。星空文化是“沒有斷代的遺產”,它讓現代人與千年前的屈原、李白產生共鳴。
讓星空經濟在保護與規範中璀璨
星空經濟的熱潮雖喜人,但光汙染的侵蝕、設施的短板、安全的隱患,也不容忽視,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協同發力。
城市光汙染已讓不少地方“肉眼見銀河”成了奢侈品,而部分觀星地為吸引遊客,盲目安裝射燈、霓虹燈,反而破壞了暗夜環境。要守住“星空淨土”,需“規劃”與“管控”雙管齊下:一方麵,劃定“暗夜保護區”並明確標準,像浙江安吉暗夜公園規定,核心區燈光亮度不得超過5勒克斯,色溫需在3000K以下,避免強光幹擾觀星;另一方麵,建立“優質暗夜資源名錄”,對酒泉、阿裏等頂級觀星地實行“開發額度管理”,禁止在核心區建大型酒店、遊樂場,保留原始地貌——隻有讓“暗夜不被打擾”,星空經濟才有根基。
補齊設施短板,讓觀星不再“遭罪”。多數優質觀星地藏在沙漠、高山、草原,自然條件苛刻:沙土路顛簸難行、高海拔讓人望而卻步、食宿條件艱苦。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區正在補短板:交通上,開通了“觀星專線”,在鄉村道路增設反光標識、避險車道;住宿上,發展“星空友好型”住宿,“戈壁星空帳篷”配備保暖層和天文望遠鏡,民宿提供氧氣瓶和高原藥品,既保留野趣又保障舒適;配套上,在觀星點設“星空服務站”,提供望遠鏡租賃、星圖講解、簡易醫療等服務,讓遊客“觀星無憂”……
築牢防線,為追“星”族係上“安全帶”。不少追“星”族偏愛自發野外露營,在無人區、野山等未開發區域觀星,安全風險暗藏。2023年夏,西北某沙漠就有遊客因迷路被困,靠手機信號才獲救;今年主汛期也有野外露營者遭遇暴雨遇難的情況發生。要防範風險,需“預防”與“救援”並重:事前引導,通過文旅App、景區公告標注“危險觀星區”,提醒遊客避開未開發區域,請露營者提前報備路線,以備遇險救援;事中保障,在熱門野外觀星點布設應急通訊設備,與當地牧民、護林員建立“信息員網絡”,及時反饋天氣與人員動態;事後救援,加強縣域應急隊伍建設,配備沙漠車、無人機等救援設備,開展“星空救援”演練——隻有讓安全有保障,追“星”才能真正成為賞心樂事。
原標題《古今輝映,這份遺產千年沒有斷代》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5年第9期
關於国产AV蜜桃网站|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