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從“好老師”到“好教育”(主題)
南方日報記者 姚昱暘 黃子欣 陳伊純 馬瑞婕
2025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
不久前,在廣東省大中小學同上一堂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現場,全省多位思政課教師齊聚一堂,同台“比武”開展教學展示,並共同探討如何上好新學期思政課、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有高質量的教育。
2021年,廣東啟動“新強師工程”,直麵教師隊伍短板弱項,以係列改革舉措,逐步推動全省教師隊伍規模、結構、質量實現協調發展。
今年初,廣東明確強調進一步實施“新強師工程”,要全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不斷提高教師地位待遇,培養造就高水平教師隊伍。
從“好老師”到“好教育”,廣東始終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工作,走出了一條具有廣東特色的新強師之路。
當前,全省教師隊伍數量穩步增長,各級各類學校(不含技工學校)專任教師由2020年154.59萬人增長至2024年170.12萬人,大批優秀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教育強省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健全師德師風建設
長效機製
64歲接受返聘,堅持站上講台;克服高原缺氧,紮根雪域教書育人……近日,廣東啟動2025年師德建設主題教育月活動,一批優秀教師代表走上分享台,生動講述育人故事。
“師德師風彰顯在一次次跨越山河的奔赴之中。”談起援藏援疆經曆,華南師範大學副教授張得龍十分感慨,他認為教師應心懷國之大者,將個人理想融入服務國家發展、人民需求和民族團結的偉大事業中。
師德師風建設始終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
廣東對此高度重視,堅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持續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涵養高尚師德,築牢教育發展根基。
去年初,廣東便出台《關於紮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省的意見》,強調要全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將師德師風擺在教師培養培訓工作首位。
方向明確、導向鮮明之下,廣東進一步強化政治引領,通過建強教師黨支部、嚴格黨的組織生活製度、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帶頭人、業務帶頭人”培育工程等多種方式,推動黨建工作與師德師風建設深度融合、同頻共振,帶動師德師風全麵提升。
有了高位推動的引領,也要有底線約束的保障。
廣東結合實際,研究擬製師德師風建設責任追究辦法等係列製度措施,嚴格師德師風“紅線”,同時加快健全考核製度,建立健全教師個人師德檔案,並要求各地各校在全國教師管理信息係統的師德信息中錄入教師的師德失範情況和處分、處理情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作為一項係統工程,師德教育如今被納入廣東各地在職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課程,連續舉辦18年的師德建設主題教育月活動已成為廣東師德教育特色品牌,係列師德師風教育宣傳和巡回宣講也同步常態開展。
此外,廣東精心組織師德主題征文及微視頻征集活動,鼓勵和發動全省教師踴躍參加,並推進出版優秀師德征文集,以精神感召傳遞正能量,引領著一批批師德典型在南粵大地上接連湧現。
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選樹更多不同類型、階段的典型代表,通過發揮榜樣力量,不斷激發廣大教師涵養師德、潛心育人的內生動力。
為廣大教師
搭建專業發展平台
在陸豐市博美中學任教10多年的孫敏,曾因學校偏僻、缺乏優質培訓而迷茫。如今,全新建設的陸豐市教師發展中心常常組織培訓,讓她學到了不少新理念、新方法,重燃教育初心。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當前,廣東擁有中小學、幼兒園專任教師152.14萬人,而每年僅約3萬名教師參加省級培訓。這意味著,如果市、縣能承擔起全省98%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將會更便利教師成長發展。
早在8年前,廣東出台《關於推進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的意見》和《關於推進市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整合培訓、教研、科研、電教機構資源,建設市縣級教師發展中心。
2020年,經研究製定,《廣東省市、縣(市、區)級教師發展中心認定方案》作為各地發展中心建設的指導和標準,以提高各地建設質量和水平。
建設市縣級教師發展中心,是全麵提升教師培訓質量、有效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廣東進一步加大力度,積極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係建設,除布局11個省級中小學(中職)教師發展中心之外,將市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為不同類型、層次的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如今,全省籌備建設市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共149個,每個地級市和縣(市、區)分別建設1個,已完成基本條件建設,其中124個通過認定,已培訓中小學教師達526萬人次,有力推動著教師專業成長。
讓規劃落地落實,“真金白銀”得跟上。
為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教師發展中心建設,省財政安排了專項補助資金,以實打實的投入確保項目切實推進,讓市縣級政府、廣大教師有了“定心丸”。
此前,陸豐市教師發展中心就曾因經費緊張,建好大樓後仍無法全麵投入使用。專項資金到位後,陸豐市將其中600多萬元用於購置培訓設施設備,並配齊錄播教室和多媒體教室,使培訓得以全麵展開。
要築牢基礎,也要向高而攀。近幾年,廣東精準發力培育高層次人才,多措並舉加強骨幹教師隊伍培養,不斷推動教師隊伍水平再上新台階。
其中,深入實施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十四五”期間遴選1008名學員參加名書記、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省級培養項目。在已結業的490名培養學員中,138人通過正高級教師職稱、30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47人獲省級教學成果獎。此外,93人獲評廣東省特級教師、311人獲評南粵優秀教師、24人獲評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明顯提升。
讓教師成為
令人羨慕的職業
“大家今天都吃了饅頭吧?這裏就有碳酸氫鈉分解的知識點!”在廣州市從化區第二中學教師廖榮滔的課堂上,食堂裏的發酵麵包、校園裏的花草樹木、教室裏的滅火器等,都成了他講解化學知識的“活教材”,學生們聽得興致勃勃。
從教26年來,廖榮滔潛心鑽研教學方法,把校園打造成生動有趣的“化學實驗室”,其研發的“探秘火箭推進劑”“我為火炬選燃料”等教學案例入選廣州市優秀教學案例,讓他動力十足,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的優良傳統。
近年來,廣東持續深化教師榮譽表彰體係,通過定期表彰、宣傳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發揮先進典型的模範作用,提高教師地位,讓尊師重教成為社會風尚,讓教師的職業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不斷增強。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為了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廣東抓住待遇保障這項關鍵基礎工作,多處發力解決教師後顧之憂——
“大手筆”增加投入力度,省級財政設置專項經費,“十四五”期間,已投入近199億元;督促各地按時足額發放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全麵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待遇保障;持續推進尊師惠師政策落地,在文娛、餐飲、體育、出行等領域為教師提供各項生活優惠服務……
要做待遇“加法”,也要做負擔“減法”。
在廣東,為教師減負的各類舉措正在加快推進。其中,統籌規範社會事務進校園,不斷精簡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同時實行校園內各類事項清單管理,並完善全時段監測、全地域覆蓋的監管體係,有效遏製了社會事務隨意進校園的現象。
同時,廣東聚焦教師實際關切,全麵排查糾治違規借調中小學教師問題,切實落實不得借調的最新要求、具體要求,持續推進構建長效製度機製,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
要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還需補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這塊短板。
廣東始終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持續完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推動形成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麵,以務實之舉回應廣大鄉村教師的熱切期盼——
在職稱評聘、職務晉升、榮譽表彰等方麵,均給予鄉村教師更多政策傾斜;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超30萬名校長、教師有機會參與交流輪崗;組織修訂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新增2023—2024學年審核通過3272人;統籌利用社會公益資金,組織實施“薪火”優秀鄉村教師培養資助計劃,全省每年擇優遴選100名入選代表……
如今,在廣東鄉村,越來越多教師實現素質能力和幸福感雙提升。截至去年底,農村小學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曆的比例已提升至79.6%,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提升至9.52%;全省約30.06萬名鄉村教師獲得生活補助,人均每月為1022—1468元。
改革賦能、量質齊升。廣東正以係統思維和改革魄力,持續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書寫更多動人故事。
■案例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張永亮:
讓學生學有所獲是最開心的事
“很珍貴,很榮幸!”得知團隊上榜第四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時,張永亮照常在實驗室裏忙碌著,他笑著說“接下來要繼續努力”。
謙遜背後,是張永亮紮根科研和教學一線30多年的深厚積澱。
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畜牧學學科帶頭人,張永亮長期專注動物營養與生化領域,曾主持2項國家轉基因重點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多項省部級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科研舞台上,學生也是主角。張永亮搭建起“博士—碩士—本科生”三位一體培養體係,以“老帶新”模式讓科研平台成為學生創新創業的陣地。在他的推動下,學生深度參與科創項目,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其中不乏本科生拿下國家級大創項目。
這份育人的用心,還延伸到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呼籲奔走之中。
作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張永亮深知“國家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改革”。針對傳統模式重知識輕創新的瓶頸,他提出具有農科特色的“通識滲透—融合專業—個性發展”人才培養體係,打破了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壁壘。
同時,他積極推進華南農業大學與溫氏食品集團的深度協同育人,創新“雙向認同、雙向奔赴”合作機製,將專業碩士及本科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融通,將企業創新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創建產科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科研要‘頂天’也要‘立地’,育人也一樣。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學生達成創業目標,是国产AV蜜桃网站高校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張永亮說。如今,該模式不僅在華南農業大學落地,更推廣至全國多所涉農院校,培育出大批青年才俊。其教學改革成果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在學生眼中,他既是嚴謹學者,更是親切引路人。2021級學生劉子琛回憶,自己首篇研究綜述論文被編輯部退回時,張永亮一遍遍地幫其分析問題,“他的嚴謹讓我終身受益”。
“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得到成長,是做老師最開心的事。”今年59歲的張永亮,每天仍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實驗室與課堂之間。退休前,他有兩個樸實心願:給學生多上課、多聊天,影響更多年輕人;推動更多科研積累轉化,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河源市第一小學校長劉舒玉:
童年遇見光,長大後成為光
在河源市第一小學的榕樹下,經常能看到一個身影與孩子們並肩而坐。她是校長劉舒玉,也是孩子們口中親切的“舒玉老師”。
從青澀的師範生到全國優秀教師,從班主任到省黨代會、婦代會代表,20多年的教育長路上,她始終以溫柔與堅韌,書寫著一段又一段溫暖的教育篇章。
“我會成為一名教師,是因為在童年遇到了光。”回想起童年,劉舒玉眼中漾著暖意。小學時遇到許多充滿教育情懷的好老師,總是善於發現她的閃光點,哪怕隻是某一次作業的某個字寫得很美觀這種小細節,都會及時地鼓勵她。這些鼓勵讓她在後來選擇專業時毫不猶豫地填寫了師範專業。
在她看來,共情,是教育中最為溫暖的力量。也正是這份將心比心的能力,讓她在與學生相處的每一天裏,都能營造出理解、信任與支持的成長氛圍,為孩子的全麵發展照亮前路。
秉持“玉成幸福”的理念,劉舒玉打造起“舒展教育”品牌。她聚焦“雙新”“雙減”政策,開設“五學”幸福課堂,推動核心素養培育;創建“453”作業體係,實現減負增效;構建豐富的“1+2+N”課後服務,滿足學生個性需求。這些紮實而溫暖的實踐,也讓學校獲評首批河源市“雙減”工作示範校。
累累碩果,是劉舒玉多年來以熱愛澆灌教育的見證。在她的引領下,“CSMS智慧評價+五學幸福課堂”現代化教學模式日益成熟,學生的課後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作為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劉舒玉積極發揮平台輻射力,助力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她牽頭組建了28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名班主任工作室發展共同體,組織區域教研93場,開展送教下鄉132次,讓優質教育的光照進更多課堂與家庭。
“將‘立德樹人’熔鑄為生命的坐標,在三尺講台播種希望,以歲月年輪見證桃李芳華。”劉舒玉說,她願始終站在教育實踐的最前沿,傳承美德、培育新人、弘揚新風,構建和諧教育生態。
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濱海小學教科室主任何敏兒:
教研最終要回到課堂惠及學生
開學季到了,作為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濱海小學英語教師、教科室主任,何敏兒進入了新一輪的課程設計之中。“新學期,国产AV蜜桃网站打算繼續主推‘項目式學習’,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她笑著介紹。
此前,她已有過“項目式學習”的諸多探索。在她的英語課堂上,孩子們會用英語設計店鋪標語,在跳蚤市場擺攤售賣;結合學校建校30周年,發揮創意設計校慶吉祥物,並用英文口述給AI軟件生成……
“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生活中把語言‘用出來’。”何敏兒認為,課堂應當是學生探索世界、表達自我的起點。為此,她從新課標倡導的“學科育人”和“核心素養”理念出發,率先將項目式學習深度融入國家課程,重構英語課堂的教學樣態。
“生日策劃師”的課程實踐,正是將語言學習與新課標要求,以及具體生活場景相融合的一次教研探索。
“国产AV蜜桃网站不做額外加課,而是把項目‘融合’進原有單元的教學裏。”何敏兒說,“生日策劃師”的設計引導學生們為母校校慶獻禮,重點結合了滬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Why do we like birthdays?》這一單元的知識。孩子們在設計30周年吉祥物、用英語口述描繪設計樣式與理念等過程中,就能真正領悟到如何真實運用生日禮物相關的詞匯和句型,了解生日活動、慶祝方式和意義。
這樣的課堂變革,並非一蹴而就。
2023年,何敏兒曾作為廣東省唯一小學教師代表參加第四屆全國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不斷磨煉自己的教學設計與課堂執行能力。
長達2個月的比賽中,她與教研團隊精心打磨10個課例,涵蓋健康生活、中國節日等多元主題,巧妙運用“故事山”思維導圖和“五指複述法”,幫助學生理解情節、學會表達,最終斬獲全國小學組一等獎。
“教研不是紙上談兵,最終要回到課堂、惠及學生。”隨後,她將賽事中獲得的靈感與成長延伸到日常教學裏——每周都組織集體備課,每兩周開展大組研討,帶領教師們創新課程設計,進行“備課+說課+上課+研討”的深度教研,一批批高質量的教學成果接連產生。
從教10年,何敏兒始終保持著“拔節生長”的韌性。如今,她正在申報省基礎教育教研體係建設項目,計劃將項目式學習與“五育並舉”深度融合,輻射到更廣人群,“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有趣、有安全感和被支持的環境中,成為‘自己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