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破解“看病難”,從醫改中感受民生溫度
新華社記者李恒、彭韻佳
人均預期壽命79歲,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持續降低,居民健康水平穩步提高……自我國啟動新一輪醫藥衛生體製改革,醫改為14億多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健康獲得感。
資源下沉,服務優化,看病之路更順暢。
“以前做手術總要往城裏跑,現在家門口就能解決!”江西省鷹潭貴溪市塘灣鎮的饒女士,近日在貴溪市總醫院塘灣分院順利接受了脂肪瘤切除手術。為她主刀的,正是通過貴溪市“醫網情深”行動下沉至鄉鎮的市級醫療專家。
這樣一場“家門口的手術”,是我國以改革破局、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一段時間以來,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門庭冷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破解醫療資源結構性矛盾,是深化醫改必須直麵的課題。改革的關鍵,在於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與區域均衡布局,暢通醫療服務“毛細血管”,強壯“主幹動脈”。
近年來,各地通過組建醫聯體、醫共體,推動大醫院專家下沉幫扶、基層醫生上派進修,以“大手”拉“小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升;築牢健康“網底”,開展醫療衛生強基工程,讓更多人在“家門口”看好病。
與此同時,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屬性;薪酬製度與績效考核改革激勵醫務人員憑技術、靠服務實現價值;實施預約診療、移動支付、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措施,優化就醫流程……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健康之路,正在改革中延伸。
降藥價,減負擔,民生底線更牢靠。
曾經動輒萬元的心髒支架,如今降至千元以內;更多糖尿病、高血壓等常用藥成功集采,為老百姓的醫藥賬單“做減法”……藥價“水分”擠出去,民生“溫度”升起來。2024年,我國基本醫保基金支出2.98萬億元,患者個人負擔同比下降5%左右。
解決老百姓看病貴隻是第一步,改革關鍵還在於看好病。在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製下,“十四五”以來累計402種藥品進入目錄,新藥、好藥進入醫保目錄呈現“加速度”,為群眾看病用藥提供更多選擇。
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這張保障網還在繼續延伸。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逐年提高、全麵建立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製、開通並優化居民普通門診報銷待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範圍持續擴大……從“病無所醫”到“病有所醫”,再到“病有良醫”,醫改正以更多可感可及的變化,守護著每個人的健康希望。
關口前移,壽命長了,健康中國根基更穩。
聚焦“主動健康”理念,突出預防為主,醫改正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逐年提高,2025年新增經費聚焦“一老一小”和高血壓、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服務內容不斷拓展;推進65歲及以上老年人認知功能初篩……越來越多暖心服務正嗬護全生命周期健康。
優化傳染病網絡直報係統,提升傳染病數據自動分析和預警能力;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成效顯著;從整治環境到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愛國衛生運動被賦予新內涵……我國公共衛生防護網織得更牢更密。
一組數據見證改革成效: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疾病預防控製體係和醫療服務體係;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比2020年提高1.1歲;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下降到26.89%。
醫改已進入深水區,仍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仍需以更大決心、更強勇氣持續攻堅,讓改革成果更廣泛、更公平惠及億萬群眾,為健康中國寫下溫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