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近期黃金價格一路飆升,市場熱度迅速傳導至消費端。在深圳水貝——國內最大的黃金珠寶集散地,僅半個多月時間,黃金每克價格暴漲55元。
金價高企之下,消費市場正悄然轉向。一批“平替黃金”店鋪悄然興起,鉑金、金包銀等材質因價格親民,吸引了不少年輕顧客駐足。
“去年年底剛開業的時候還沒這麽多人,現在每天進店量翻了好幾倍。”在水貝金展廣場附近經營一家金包銀飾品店的老板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像這款仿梵克雅寶的手鏈,国产AV蜜桃网站用的是金包銀工藝,外觀和真金幾乎一樣,價格卻不到黃金的十分之一,最近特別火爆。”
第一財經記者實地走訪發現,隨著金價持續走高,水貝黃金市場觀望情緒濃厚,不少傳統金櫃前客流稀疏,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平替”產品區域卻人氣攀升。除了金包銀,鉑金等材質也因性價比高成為熱選。與此同時,“痛金”、“大牌仿款”等黃金情緒消費現象正在市場中悄然流行。
“黃金平替”興起
9月14日,倫敦現貨黃金價格報3642.63美元/盎司,年內累計漲幅已近40%,尤其自8月20日以來更快速上漲近10%。國際金價持續走高也帶動國內終端市場,近一個月來,水貝黃金價格同步迅速拉升。第一財經記者於8月22日和9月12日兩次實地走訪水貝黃金市場發現,水貝實時金價已從782元/克漲至837元/克,每克上漲55元。
(水貝9月12日金價 第一財經記者攝)
金價一路“狂飆”,使得不少購金客戶產生觀望心態。一位此前常來水貝購金的消費者表示,原本計劃今年購買“金三件”,但8月中旬買完一條手鏈後金價仍持續攀升,現在暫時不敢再入手。
一名水貝黃金店鋪店主李明(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盡管近期店內人流量明顯增加,但成交量卻有所下降,“很多客戶都在等金價回調”。他透露,今年店鋪業績較前年下滑約50%,而櫃台租金、電費和人工等成本依然高企。
這一背景下,黃金“平替”產品正在水貝市場悄然興起。與去年同期相比,水貝廣場外側的步行街上新增了不少“金包銀”店鋪。一位經營這類產品的店主介紹,由於金價持續上漲,消費者觀望情緒濃厚,純黃金市場競爭激烈,從去年年底開始,一些金店陸續轉向金包銀業務。相比純金,金包銀價格更低,也具備一定回收價值——雖然回收時金、銀價格均約為市價的九折,但仍吸引了不少顧客購買。
這類產品通常會標明金、銀重量和總重,並附有鑒定證書。不過有業內人士透露,金包銀產品的檢測難度較高,需通過破壞性方式才能完成全麵檢測,因此在實際中多實行抽檢。。
(許多店鋪兼售投資鉑金 第一財經記者攝)
除了金包銀,部分店主也開始兼營鉑金首飾。一位水貝商家指出,“現在鉑金價格也在上漲,首飾設計更符合年輕人審美,並且也有穩定的回收市場價格”。記者在金展珠寶廣場負一樓看到,鉑金專櫃數量比以往更多。9月12日當天,鉑金售價約為337元/克,回收價在270元/克左右。
“痛金”和大牌仿款悄然流行
“黃金平替”興起之餘,第一財經記者走訪時注意到,隨著金價走高,黃金市場中,小克重“痛金”、大牌仿款也在悄然流行。所謂“痛金”,是指黃金飾品與動漫、遊戲等二次元IP聯名的新興消費品,在年輕群體中較受歡迎。
與傳統按克重計價的銷售方式不同,水貝市場目前流行一口價的小克重“痛金”產品。李明表示,越來越多商家通過線上直播或引入這類小克重“痛金”產品來提升溢價空間。由於“痛金”一般不按克重定價,商家的利潤也相對更高。
(商家售賣的“痛金” 第一財經記者攝)
記者走訪時看到,各類小克重、低總價黃金產品不斷湧現,如10元一片的小金片、價格不到400元的轉運首飾、30元一個的黃金手機貼等,吸引眾多年輕人前來選購和打卡。其中不少產品借勢熱門IP,例如一些商家推出的金粒飾品就涵蓋了泡泡瑪特、三麗鷗旗下多個IP形象,如Molly、Labubu等,每粒定價在799元或899元,消費者可自行選擇搭配,並串成手鏈。
除了金粒,二次元IP元素也延伸至更多低克重黃金製品,例如金箔、手機貼片。主營“痛金”的水貝店主丁元(化名)告訴記者,這類產品近期非常受年輕人歡迎。他展示給記者的一款Labubu金箔產品,重量低至3毫克,價格也僅要10元,當日已經銷售超過15張。
不過,丁元介紹,由於部分IP存在版權風險,相關產品一般不公開陳列,需顧客主動詢問才會展示。
(售價10元的Labubu金箔 第一財經記者攝)
與“痛金”一樣,各類大牌“仿款”也成為水貝商家尋求增長的一種方式。走訪時,記者注意到,水貝黃金市場上,老鋪黃金、梵克雅寶的標誌性產品受到不少購買者的青睞,正在悄然流行。
相比之下,這類產品的銷售方式更為隱蔽。以梵克雅寶的鐳射五花手鏈為例,盡管水貝市場的商家幾乎不會公開展示這款產品,但記者通過線上谘詢或線下的隨機詢問發現,十家店鋪中有超過半數能夠提供此類商品。
一名商家對記者表示,近期管得較嚴,梵克雅寶的仿款一般不擺在櫃麵上。需要去庫房拿貨,目前從9克至20克的重量都有。如果選購有母貝的款,則還需要增加300多元的附加費。
“痛金”和黃金“平替”的流行,反映出黃金消費群體結構的顯著變化。世界黃金協會在《2025中國金飾消費者洞察》中提到,年輕消費者金飾擁有率較高,其中18至24歲消費者的金飾擁有率高達62%。2019年世界黃金協會曾開展過類似調研,數據表明該年齡群體中僅有37%的受訪者擁有金飾,如今這一比例已顯著增長。
丁元向第一財經表示,年輕人購金不僅看重保值,也追求情感價值。因此盡管金價上漲抑製了大克重產品的銷售,小克重“痛金”和大牌仿款近期仍需求旺盛,拿貨量明顯上升。
“金價的快速上漲抑製了黃金珠寶的消費需求,不少黃金珠寶企業門店拓展放緩甚至出現閉店的情況。”萬聯證券分析師李瀅指出,仍有部分優秀的企業憑借精湛的工藝設計和營銷成功吸引消費者,實現業績的快速增長。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依然存在,加之美國關稅政策進一步提升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且新興經濟體為分散風險持續購入黃金,金價或將被繼續推高。未來隨著黃金飾品工藝提升以及“悅己”消費觀念的深入,黃金珠寶首飾在非婚嫁場景的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然而,這類產品背後潛藏的法律風險也不容忽視。水貝市場中流行的“痛金”和仿款產品,多數涉及IP或版權問題。
2024年12月6日起,羅湖區聯合相關部門在水貝開展專項執法,重點打擊“四葉草”等侵權產品。梵克雅寶品牌方已提交前期排查證據,並同意給予涉嫌侵權商戶整改和下架的寬限期。
有分析人士指出,“痛金”和仿款本質上是為黃金附加情緒溢價的方式,但長期來看存在侵權隱患。建議加強IP聯名黃金產品的版權審查,明確銷售平台的監管責任,防範市場亂象與法律糾紛。(來源:第一財經丨作者:王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