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舞台劇照。北京林業大學團委供圖
北京林業大學體育館內的燈漸次熄滅。大幕初啟,一束光穿透黑暗,舞台上,數十名舞者以身體構築起連綿起伏的山巒剪影,轉瞬間,翠綠綢布如茵鋪展,化作浩瀚林海,舞者們舒展的手臂模擬枝葉輕搖,曼妙的身姿如藤蔓般纏繞生長,又似流水般蜿蜒流淌。這是該校原創生態舞蹈詩《共生》首次公演的震撼瞬間——沒有一句台詞,卻讓現場數百名師生在肢體構築的生態敘事中集體屏息。
“用藝術語言講好生態文明故事,讓青年在美的熏陶中理解‘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北京林業大學團委負責人在談及這部舞蹈詩的創作初心時說。
當傳統思政課堂的理論宣講遇上舞台藝術的沉浸式體驗,當專業知識的嚴謹性碰撞藝術表達的感染力,《共生》探索了一條特色的青年思想引領之路。自2024年首演以來,這部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為脈絡的作品已吸引近萬名師生觀看,生態文明理念在翩躚舞姿中浸潤心靈、落地生根。
讓生態文明理念具象化
“最初接到創作任務時,我就在思考:如何讓‘生命共同體’這個宏大概念變得可感可知?”北京林業大學校友、舞蹈詩藝術指導磨琪卉回憶道。2023年7月,學校提出要創作一部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舞蹈作品,作為北林特色“生態美育”的重要載體。彼時,學校已有的校史話劇《梁希》在思政教育中成效顯著,“學校考慮,要拓展更多元的藝術形式,讓不同特質的學生都能找到共鳴點。”
創作團隊首先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具象的藝術表達。編創組學習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終確定以“山水林田湖草沙”7個生態元素作為核心框架。
科學與藝術的碰撞,在創作初期就顯現出獨特的化學反應。當確定“湖”篇章以濕地保護為主題時,團隊最初設想用藍色綢緞表現湖水波動,但學校濕地生態專家提出:“濕地的核心價值在於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候鳥棲息地功能。”這個建議讓創作方向發生了重要轉折——最終,“湖”篇章聚焦瀕危物種勺嘴鷸的保護故事,成為全劇最催淚的片段之一。
為了確保每個細節的科學性,學校為編創組建立了“專家顧問團”,涵蓋植物學、動物學等多個領域。在表現紅柳治沙的《風漠柳吟》篇章中,沙漠植物研究的相關專家給參演的同學們詳細講解:“紅柳的枝條不是柔軟下垂,而是帶著尖刺向上生長,根係能深入地下10米汲取水分。”舞者們據此調整動作,原本柔美的柳枝搖曳變成了帶有韌勁的頓挫感,精準呈現了沙漠植物的生存姿態。
植物學專業研一學生劉雨奇參與了“山”和“湖”兩個篇章的表演,她對此深有體會:“為了表現山巒的厚重,編導要求国产AV蜜桃网站保持三角隊形前進時,步頻必須穩定,這個節奏是參考了地質運動的緩慢規律。而扮演勺嘴鷸時,国产AV蜜桃网站要模仿它點頭啄食的動作頻率,這也是符合鳥類的日常行為。”這種科學細節的融入,讓舞蹈不僅有美感,更有了生態邏輯的支撐。
對於各個篇章之間的銜接,創作團隊也頗費心思。磨琪卉說:“篇章跟篇章之間怎麽樣銜接才具備詩意是個難題,不可能像平時晚會一樣報幕,那樣會缺少詩意的感覺。”經過反複思考,他們決定用銀杏葉這個意象來串聯,“因為銀杏葉是北京林業大學的特色,用它在幾個篇章之間串聯,能讓整個舞蹈詩更加連貫且富詩意。”
讓參與者成為理念傳播者
晚上10點的北林大禮堂排練廳,汗水在地板上洇出一片片深色印記。法學專業大四學生遊茜羽正反複練習勺嘴鷸被塑料袋纏住的動作——她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身體蜷縮、翅膀抽搐的連貫動作,臉上要同時表現出痛苦與掙紮。“剛開始覺得這個動作很誇張,直到看到真實鳥類被塑料傷害的視頻,才明白這種表現有多必要。”
《共生》的80名演員和40餘位幕後誌願者,全部是非舞蹈專業的學生。他們中有每天泡在實驗室的理科生,有忙著準備司法考試的文科生,還有剛入學的大一新生。排練初期,磨琪卉最擔心的是“專業壁壘”:“這些孩子沒有舞蹈基礎,甚至有些肢體僵硬,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對生態議題的認同感。”
這種認同感成為克服困難的動力。劉雨奇對舞蹈詩有著極大的熱情,她每天在實驗室奮戰數小時後,仍會堅持趕來排練。在發給指導老師的信息中,她是這樣說的:“老師,跳舞讓我覺得生活有了新的光彩。”這名本科時曾是舞蹈團成員的理科生,研一再次回歸。“做實驗研究植物和跳舞表現植物生長,這兩種體驗在我腦海裏形成了奇妙的呼應。”劉雨奇說,這種跨界體驗讓她對“植物與環境的共生”有了更深理解。
排練過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生態文明課。為了演好候鳥遷徙,遊茜羽和同學們專門去進行了鳥類觀測,“這些都成了舞蹈動作的靈感來源”。遊茜羽的家鄉在美麗的洞庭湖,“保護生態環境”一直根植於她的血脈。親眼見證過家鄉候鳥數量巨大變化的她告訴記者,“小時候很難看到幾隻鳥,現在家門口就能看到成群候鳥,這種變化讓我對這支舞蹈詩有著更真切的感受。”
誌願者團隊的付出同樣令人動容。在《萬物林育》篇章中,40餘名誌願者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20米長綢布的展開與收疊,模擬林海起伏的動態。“綢布展開的速度要恰到好處,才能呈現出森林隨風波動的視覺效果。”為了這個瞬間,他們進行了反複練習,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卻沒人叫苦。大家都說,“這種全情投入是源於理念的共鳴”。
《共生》舞台劇照。北京林業大學團委供圖
讓美育成為思政教育的新載體
“看到勺嘴鷸被塑料袋纏住時,我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記者在演出現場注意到了一名特別的女生——經濟管理學院大一學生李容萱。演出中,她數度落淚,幾乎在觀眾席哭出了聲。觀演後李容萱紅著眼圈說,她對好幾個場景都印象深刻:歡快的音樂突然中斷,白色塑料布從天而降,原本靈動的“勺嘴鷸”們瞬間陷入混亂,有的翅膀被纏住無法展開,有的試圖救助同伴卻一同被困。“明明已經有鳥掙脫了,卻還要飛回去救同伴,連動物都這麽團結,人類為什麽要製造白色汙染去傷害它們?”
這種情感衝擊帶來的記憶點,正是《共生》作為“生態美育”載體的獨特優勢。磨琪卉認為:“傳統思政課通過理性認知傳遞理念,藝術則通過感性體驗觸動心靈。”
“田”篇章的演出,深受現場觀眾喜愛。它的創作源於真實的故事。北京林業大學定點幫扶內蒙古科右前旗的支教師生們,帶回了支教地孩子們的錄音:“老師,国产AV蜜桃网站種的樹苗發芽了”“老師,你什麽時候回來”。
“這些錄音都是孩子們發給我的真實語音,真實本身就是最動人的表達。”作為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劉雨奇把她珍藏的回憶搬上了舞台,孩子們稚嫩的聲音,配合舞者再現支教場景,形成了直擊人心的藝術力量。
李容萱說這是她最喜歡的一個篇章,“那些真實的聲音,讓我想到了草原上、大山裏的留守兒童。突然就明白了,生態文明不隻是種樹,更是人與人、人與土地的聯結。”這種理解的深度,遠超課本上的概念記憶。
“傳統的思政課從文字、書本和講解中,讓學生有了生態文明的概念。但藝術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就是記憶的優勢。尤其舞蹈表演它是一種感官藝術,可以通過多感官的體驗形成記憶。”磨琪卉認為,“就像你和學生說再多環保理念,白色汙染的危害,可能都沒有讓他去看到舞蹈中鳥類被塑料袋纏住掙紮這樣一個畫麵印象深刻。”
近年來,北京林業大學團委發揮組織動員優勢,主動融入大思政格局,將美育納入“第二課堂素質教育環節”,設置了相應的必修學分,將美育文化作品下沉到最基層黨團支部,以群眾性綠色文化激活基層參與。校團委負責人介紹,“国产AV蜜桃网站希望構建‘表演-實踐-傳播’全鏈條的美育路徑。學生先觀看演出成為鑒賞者,然後參與實踐營成為體驗者,有興趣的可以加入創作團隊成為共創者,最終都能成為生態文明的傳播者。”
這種教育設計取得了顯著成效。李容萱就是其中之一,她不僅加入了給科右前旗孩子寫信的活動,還表示“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參加西部計劃,參與支教”。
劉雨奇的變化則體現在專業學習中。因為參演了《共生》,她對植物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胡楊,它的根可以深入地下6米,在幹旱中獲取水源,国产AV蜜桃网站課題組在胡楊研究、選擇實驗材料和課題答辯時,我能更快地理解相關問題,這對我的科研很有幫助。”
當專業術語變成舞蹈動作,當抽象理念變成情感共鳴,生態文明就能突破圈層,抵達更多人的心靈。
劉雨奇說:“作為北京林業大學植物學專業的學生,未來我肯定會投身國家綠色發展當中,一定會為國家的綠色發展作出一份貢獻。”
舞台下,“共生”理念正成為北林學子的行動自覺:他們帶著舞台上的感動走向田野山林,帶著排練中的感悟投入專業研究,帶著觀演時的震撼踐行環保理念,生態文明的種子正在他們心裏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