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tsxingyuan.com/cache/d2/7ec25/ffa66.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New.4.com/func.php on line 115
痛悼演員陳奇:戲裏她是國民奶奶,生活中她是時髦外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痛悼演員陳奇:戲裏她是國民奶奶,生活中她是時髦外婆
首頁>時政頻道>要聞>正文

痛悼演員陳奇:戲裏她是國民奶奶,生活中她是時髦外婆

來源:{getone name="zzc/xinwenwang"/}2025-09-14 18:51:12

有著“國民奶奶”之稱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陳奇9月13日在上海去世,享年96歲。

假如人生是一個劇本,那麽,陳奇在自己的劇本裏演繹了許多傳奇。

1949年5月,她在廣播電台參與播報了上海解放的消息。隨後的幾十年間,她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桑妮亞、蜻蜓姑娘、方媽媽等角色,在熒幕裏演活了很多奶奶,被觀眾親切地稱為“國民奶奶”。

2023年,94歲高齡的陳奇站在了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領獎台上,接過“特殊貢獻獎”的獎杯。她說:“希望大家記住我的角色,不必記住我的名字。”

那年5月的一天,得知記者要來家中采訪,陳奇早早起床。她換上心愛的黑白格子洋裝,讓女兒為她化了一點淡妝。她的舉手投足間透著優雅,透著與歲月和解後的淡然與從容。

采訪中,陳奇連連表示歉意。因為聽力衰退,她需要女兒在她的耳畔做“翻譯”,或者把問題寫在紙上。但言談間,她的思維依舊敏捷。

回溯這一生的“劇本”,陳奇扮演過許許多多的“角色”。

她愛這些角色,勝過愛自己。

“大上海解放了!”

1949年初,上海的一家報紙報道了一位“神秘女郎”。她是藝聲廣播話劇團的新演員,名叫郭冰。她在廣播劇《雷雨》裏塑造的四鳳、《家》裏塑造的鳴鳳很受聽眾的喜愛。不過,郭冰人如其名,給人感覺有點高冷,從不和周圍的同事打交道。

5月22日,郭冰突然告訴母親和姐姐,自己要去老同學家住幾天,說完便離開了虹口區的家。

郭冰的真實身份是中共地下黨員,她的本名叫陳奇。那天,她接到上線“老沈”的命令:解放軍即將解放上海蘇州河以南,她必須盡快從虹口搬到蘇州河以南待命。陳奇想起有一位中學同學住在南京路、寧波路附近,且家裏有電話機,便於與組織及時聯係,於是便去投奔她。

5月24日,陳奇接到“老沈”的電話:立即到大西路7號(今延安西路129號)的上海廣播電台參與接管電台的工作。陳奇既興奮又緊張。一路上不時有槍聲響起,她時而臥倒,時而趁著槍聲暫歇加緊快跑。來到廣播電台門口,看見解放軍在站崗,她心裏終於踏實了。

5月25日淩晨,蘇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區解放。清晨,“大上海解放了”的聲音通過電波回響在上海的天空。喜訊傳到千家萬戶,蘇州河以南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沉寂的城市沸騰了起來。

那時候,沒有錄音設備,陳奇、錢乃立、徐煒以及廣播電台原來的播音員施燕聲等人,輪番向上海市民播報《中國人民解放軍安民布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守則》等。晚上,他們就在播音室裏席地而睡。“那時候解放軍戰士們隻能躺在馬路上,而国产AV蜜桃网站能睡在辦公室,早上吃著大餅油條,覺得很幸福。”陳奇說。

躺在播音室的地上,陳奇回想起這幾個月的經曆,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1948年,陳奇從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表演係畢業後,留在劇專的劇團工作。那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在外地演出多日的陳奇一回來就立即與上線“大哥”聯係。“大哥”告訴她,盡快做好準備,撤退到蘇北解放區。出發前,陳奇悄悄地將行李從家裏拿出來交給交通員,但兩天後她突然接到消息,那條交通線已經被封鎖了。“大哥”告訴她上級的最新指示:去上海工作。

1949年初,上海四川北路、山陰路口,一個穿著風衣、手拿報紙的人與陳奇通過暗語接頭。他是陳奇在上海的新上線,名叫“老沈”。在藝聲廣播劇團工作期間,陳奇一直與“老沈”單線聯係,按照組織的要求用化名工作,保持謹慎,隨時待命。

後來,陳奇才得知“老沈”的真實身份——劉厚生。他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由熊佛西主持的中央青年劇社,在重慶、成都、上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劉厚生擔任上海軍管會文藝處劇藝室副主任,後來成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而陳奇則成了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一名話劇演員。

年輕的陳奇

在黑暗的禮堂裏“摸戲”

17歲那年,在南京太平路的一家醫院的草坪上,陳奇悄聲念出了入黨誓詞。戲劇,是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領路人”。

1929年9月21日,陳奇出生於河北唐山,隨父母在戰火中度過了顛沛流離的童年。在南京上中學時,有同學邀請她參加洪流劇社。陳奇從小喜歡看戲,小學時就參演過話劇《紅燈籠》,愛演戲的她毫不猶疑地答應了同學的邀請。

很快,她就參演了丁西林的《壓迫》和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後來她才知道,劇社的領導是中共地下黨員劉鑒農。

在劇社組織的讀書會上,陳奇讀了《憶延安》與《西行漫記》等,萌發了去延安的念頭。在她心中,延安是光明、自由的聖地。在地下黨組織的學生運動中,陳奇差點被抓,但她沒有絲毫畏懼。“那時候,就算死,我也不怕。”

1946年,陳奇向上級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那天,她的上線約她在太平路的一家醫院接頭。草地上,四下無人,“大哥”壓低聲音,鄭重地告訴陳奇,她的入黨申請通過了。陳奇很激動,那一刻雖然無法高聲朗讀入黨誓詞,但誓詞字字入心,成為她一生的信仰。“我人生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是跟著共產黨走的。”

轉眼,陳奇中學畢業。此時,父母已供不起家中幾個孩子同時讀書。無意中,她看到報紙上一則有關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介紹,一看不需要學費,又能提供住宿,再加上自己喜歡演戲,陳奇便向上級提出想去報考這所學校。經過組織同意,陳奇最終以前三名的成績順利考進了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表演係。

“那時候上級給我的首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隻有學習好,群眾才會相信你,你才有機會發展新的黨員。”

陳奇至今記得曹禺先生在講台上講西洋文學的情景。講到莎士比亞時,他連說帶演,許多學生都被他吸引過來,教室後排站滿了人。舞蹈老師、聲樂老師的要求都很嚴格,陳奇在那裏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

在劇專的第一部戲,陳奇被安排與比她大好幾歲的同學謝晉搭檔。這部戲是黃佐臨導演的《夜店》,改編自高爾基的小說《底層》,後來經柯靈編劇搬上了大銀幕。陳奇在劇中演石小妹,謝晉演楊七郎。“謝晉很會演戲,他有過工作經驗,在舞台上很放鬆。我那時候還不到18歲,雖然以前上過台,但要在台上真正塑造人物,我有點蒙。”

戲裏的石小妹有一大段獨白,同時還要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的潛台詞。黃佐臨“激勵”陳奇:“如果這段戲你演不下來,那你永遠別想成為真正的好演員。”

夜深了,想起黃佐臨的話,陳奇輾轉難眠。她一個人來到黑暗的大禮堂裏“摸戲”,一遍遍打磨台詞。

《夜店》公演後很受歡迎,劇組還到安徽等地進行演出,台下觀眾的掌聲讓陳奇第一次嚐到了舞台的甜頭。

在《威尼斯商人》中,陳奇出演傑西卡。老師吳仞之(後來擔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覺得她的台詞不太理想,就把她單獨叫到辦公室,在劇本上勾勾畫畫,標注每一句台詞的高低快慢,教她如何通過台詞塑造人物之間的關係。“吳老師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後來我不論是演舞台劇還是電視劇,都沒有忘記他給我上的這一課。”

寫畢業論文的時候,陳奇的題目就是“論台詞的重要性”。“現在有些戲,觀眾不看字幕就聽不清演員在說什麽。有功力的演員對台詞的處理一定是有思考的。”陳奇說。

1998年,南京劇專同學再相聚,右一為謝晉、右二為陳奇。

“美不美並不重要”

“國民奶奶”陳奇第一次在上海的話劇舞台上演奶奶時,隻有30歲。

1959年,陳奇在講述解放上海的話劇《上海戰歌》中飾演一名打入國民黨內部的地下黨員夏南鵑。與此同時,她還接到了另一個角色——《枯木逢春》中年逾60歲的方媽媽。“那時候我才剛剛30歲,讓我扮成老太婆,還要聽同事喊我媽,我心裏有點過不去。”

這個大膽的提議來自當時擔任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的黃佐臨。從南京劇專到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他眼看著陳奇一路成長,他認為陳奇是時候開拓戲路了。

在此前上演的《曙光照耀莫斯科》裏,陳奇飾演的紡織女工桑妮亞很受觀眾的喜愛。陳毅市長很肯定這部戲,許多人連夜排隊買票,觀眾中還有人因為這部戲愛上戲劇,後來成為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演出結束後,黃佐臨請每位演員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評價。輪到陳奇時,她很坦誠:“我把桑妮亞陽光的一麵表現得比較多,但對她後來成熟的一麵表現得還不夠。”

“你說得很對。你在台上不要表演情緒。”黃佐臨一向話不多,但他的提點總能讓演員醍醐灌頂,“一個人物的思想深度光靠表麵的哭與笑來表現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內心動作。” “這句話對我太重要了!”陳奇回憶道。

20世紀50年代,繼《曙光照耀莫斯科》後,《蜻蜓》與《劉胡蘭》又讓陳奇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但她坦言:“我那時基本是靠本色表演,隻不過我很幸運,這些角色本身很受大家的歡迎。”

在《枯木逢春》裏,陳奇大膽突破自我。演方媽媽的時候,她經常想起自己的媽媽,不知不覺間模仿起她的動作、語言和心理狀態。就這樣,她一麵在《上海戰歌》裏演20多歲的夏南鵑,一麵在《枯木逢春》裏演60多歲的方媽媽。1959年這兩部大戲輪流上演,是陳奇藝術生涯中最“過癮”的時刻。她從心底裏感激黃佐臨給她出的這道“難題”。“演了方媽媽,我覺得一個女演員在台上美不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記住了我的角色。”

藝術創作的難題可以克服,但命運的難題讓陳奇猝不及防。在此後長達十幾年的時光裏,她無法登台。1979年,《枯木逢春》複排。再度拾起這個角色,當年那個明豔動人的女演員已無須刻意扮老。

52歲那年,陳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動提出想要演一個角色——《靈與肉》裏一個25歲的女孩。“我可能無法在舞台上再演年輕姑娘了,我想最後再試一試。”這是一部來自美國的劇本,陳奇戴著假發套,苦練舞蹈。20多年前,為了演好《蜻蜓》裏的女主角,她也是在台上又唱又跳,即使崴了腳,第二天照樣上台。一個女演員最黃金的時光就這樣匆匆而逝。

1981年,一部電影讓陳奇的演藝生涯“枯木逢春”。

當時,長春電影製片廠計劃把魯迅的名著《藥》搬上大銀幕,導演請陳奇從兩位老太太的角色中選一個。華大媽是主線人物,戲份重;夏四奶奶是副線人物,戲很少。陳奇毫不猶豫選擇了夏四奶奶,理由很簡單:夏四奶奶是革命烈士夏瑜的母親,她從心理上比較接近。

有一場戲是夏瑜英勇就義前,夏四奶奶提著竹籃給兒子送最後一碗“斷頭飯”。她發瘋般衝向人群,一不小心跌倒了,盛著“斷頭飯”的破竹籃被打翻在地。人群雜遝的腳步踐踏而過,一場大雨嘩嘩而下,打濕了她淩亂的頭發和破舊的衣衫,也打濕了小竹籃和撒在地上的“斷頭飯”。突然,夏四奶奶摸到了竹籃,仰麵朝天大喊:“瑜兒,娘來晚了!瑜兒,你在哪裏?”

這場戲感人至深。

夏四奶奶的成功為陳奇在影視界贏得口碑,從此她片約不斷。《褲襠巷風流記》《結婚一年間》《十六歲的花季》《承諾》《官場現形記》《奪子戰爭》……一次次活靈活現的演繹讓她有了“江南第一老太”之稱。

1991年,《上海一家人》裏的“李奶奶”讓更多電視觀眾認識了陳奇。盡管這是一個不太招人喜歡的角色,入戲太深的觀眾罵她太迷信,但陳奇憑著自己的理解塑造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老人。特別是李奶奶臨終前的那場戲,她奄奄一息替若男向愛人求婚的情景,讓觀眾對這位保守固執的奶奶增添了一份同情、一份諒解。

“現在回頭看,這部戲雖然很成功,但有些地方我演得不是很放鬆,多少還帶點舞台表演的印記。在舞台上演了幾十年,麵對鏡頭時會不知不覺想要把自己的表演傳到後排去。”回想起這個經典的角色,陳奇至今依舊有些不滿足。

《上海一家人》裏的李奶奶

“在藝術上,也許国产AV蜜桃网站都還是票友”

很多人問過陳奇,如何把與她本人形象差距很大的老太太,甚至是盲人老太太演得這麽生動?陳奇的回答是“忘記自己”:“一個演員太關注自己、關注外表,藝術創作的路子就會變窄。”

演過無數奶奶的陳奇,在生活中是一位時髦的外婆。每次去國外探親,她都會去看最新、最熱門的戲。為了在影視劇中保持最佳狀態,她嚐試各種方法鍛煉身體,迪斯科、太極拳、太極劍、木蘭扇她都練過。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離休後,還學起了時裝表演。

演戲之餘,陳奇參加了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與講師團成員們到學校、企業宣講,盡自己所能做公益。陳奇喜歡朗誦,為了不讓朗誦顯得枯燥,她研究鄧麗君開演唱會時是如何與歌迷交流的。她常常一邊朗誦,一邊走到台下,走到觀眾中去。每次演出,她都喜歡朗誦自己選的詩,最喜歡的是那首《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2019年,陳奇突發腦中風,幸好搶救及時,90歲的她順利過了這道坎。出院後不久,女兒魏文給她買了去青島的機票,打算陪母親去那裏好好養一養身體。

此時,李少紅導演發出邀請,希望陳奇出演《石頭開花》之《三月三》中的一位老奶奶。得知這是一部講述國家扶貧政策的電視劇,陳奇果斷地告訴女兒,趕緊把機票退了,“我要去演戲”。

《石頭開花》之《三月三》在福建的一個山區裏拍攝,開機那天,氣溫高達39攝氏度。剛剛康複沒多久的陳奇在開機儀式上拿起了話筒:“我希望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全場掌聲雷動。

由於飾演的是山區的少數民族老太太,陳奇要戴上沉重的頭飾。每天一早,化妝師在賓館為她化好妝,戴上頭飾,再坐車去拍攝現場。路上要經過兩個小時的山路顛簸,為了保持妝發不亂,陳奇幾乎一動不動。

在山區拍戲,加上天氣炎熱,難免有諸多不便,陳奇都毫無怨言。唯獨在山裏上廁所是個難題,因為90歲的她根本蹲不下來。李少紅得知後,特意請工作人員為她搭了一個臨時廁所。

有一天,當地幹部來劇組探望,看到一身當地人打扮的陳奇,便問李少紅導演是從哪家尋來的老太太。得知陳奇是李少紅特意從上海請來的老演員時,在場的人都十分敬佩。

2019年,陳奇與女兒魏文在《石頭開花》之《三月三》拍攝現場

在魏文看來,母親一輩子都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爭的心態,這是她人生最大的財富。“她的從容、淡泊,她虛懷若穀的氣度深深影響著国产AV蜜桃网站後輩。”

魏文記得,十幾歲的時候,母親給她念過卓別林的《舞台生涯》。當喜劇演員卡維羅曆盡艱辛,以精湛的技藝博得觀眾的喝彩時,女友激動地對他說,他的表演使同台的那些演員都成了“票友”。卡維羅卻說:“不,也許国产AV蜜桃网站都還是票友。要在藝術上真正有點造詣,人生是太短暫了。”

“媽媽對我說,這部戲是她的人生教科書。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卓別林扮演的卡維羅一樣,倒在舞台上。”魏文說,“我當時並不明白她的意思。長大後我才理解,藝術是她生命的希望和生活的意義。”

正如《舞台生涯》裏的那句台詞:“生活是一種渴望,這是一切生命的基礎。是它,使得玫瑰成了玫瑰……也是它,使得岩石保持岩石的模樣。”

[責編:{getone name="zzc/mingzi"/}]
閱讀剩餘全文(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