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9月10日電 (梁欽卿)重慶市政府新聞辦1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記者在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重慶提質建設全域“無廢城市”,累計新增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8040噸,預計今年底重慶全域將實現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餘國東表示,“十四五”期間,國家在重慶境內共布設74個水質監測段麵,用於評價重慶的水環境質量。從評價結果看,水質優良比例已經連續4年優於97.3%目標任務,其中2023年和2024年連續2年達到100%;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實現連續8年保持優秀。兩江四岸重現“清水綠岸”,濱江親水公園帶火“來重慶看海”的話題,重慶獨特濱水風光成為展現城市魅力的亮眼名片。
重慶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穩定在325天以上,PM2.5濃度持續下降,“重慶藍”“夕陽金”經常在朋友圈“C位出道”。
“十四五”期間,重慶新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146.1萬噸/年,累計建成“無廢城市細胞”3800餘個,推動“無廢”理念融入社區、企業、校園,讓微小單元成為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的實踐者與受益者。
同時,重慶全麵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建設基本完工;實施“兩岸青山·千裏林帶”190萬畝,重慶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55.07%。
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方麵,重慶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導向,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十四五”以來,全市審批符合環境準入要求的項目環評1.1萬餘個,涉及投資超2.1萬億元;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200家、綠色園區20個,重慶地方碳市場累計交易5335萬噸,超過12.9億元。過去5年,重慶市單位GDP能耗、碳排放指標持續降低,均優於全國平均水平30%左右。
在構建超大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體係方麵,重慶加快構建“數字生態環保”新格局,推動“巴渝治水”“巴渝治氣”“巴渝治廢”等應用實戰化運用,打破環境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壁壘,大幅提升全市生態環境治理效率。全市累計製定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30餘部,基本形成覆蓋主要環境要素的地方生態環保法規體係。(完)
【編輯:張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