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9月14日電 (趙曄嬌 錢晨菲 李淩婧)青石板路蜿蜒鋪展,串聯起白牆黑瓦的江南肌理;“曉霞回望”觀景台上,望仙閣的飛簷與滿眼的綠意相映成趣,暈染出滿巷的中式雅韻。
這處讓遊人駐足流連的景致,位於杭州市上城區曉霞弄——一條得名於清代詩句“曉霞舉處已軒軒”的老巷。如今它不僅是文旅新地標,更成為上城區打造中央創新區(CID)、建設“人文經濟創新引領區”的生動實踐樣本。而這裏曾是電瓶車亂停、電線纏繞如網的市井山道,一度在城市變遷中被悄然遺忘。
近日,“讓世界聽見宋韻新潮聲”海外華文媒體采風行活動走進曉霞弄,十餘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踏巷而行,親身探尋這條老巷從“煙火雜巷”到“美學空間”的蛻變密碼。
曉霞弄。王剛 攝
最小幹預:加減之間煥新顏
“改造始終堅守‘最小幹預’原則,用‘減法’還空間本真,以‘加法’賦文化內涵。”杭州市上城區文商旅發展有限公司招商副部長陳穎瑩介紹,曉霞弄的新生,始於82天的細致規劃,成於40天的高效改造。
改造團隊首先以“減法”梳理空間:拆除巷內雜亂的臨時圍欄,讓2.7米寬的老巷重獲通透視野;劃定專屬區域規範電瓶車停放,解決此前通道擁堵的難題;集中整治空中“蜘蛛網”般的線纜,為老巷卸下“雜亂外衣”。
此基礎上,“加法”設計讓古韻與新意共生:巷口打造微型園林景觀,設立曉霞弄曆史沿革展示牌與導覽標識,周邊種植的繡線菊在花期綻放時,白色花簇點綴綠樹間,成為熱門拍照打卡點。
移步100米,回望800年。沿著山道上至平台可以實現“百步瞰古今”——抬頭可見望仙閣的古樸身姿,轉身能盡覽老杭州的市井煙火與曉霞弄的新顏;居民自家的綠植被完整保留,僅將普通花盆替換為仿古陶甕,生活氣息與美學氛圍自然交融。
改造成效立竿見影。據統計,如今曉霞弄日均客流量達300人次,線上相關內容曝光量超200萬,徹底改變了改造前僅靠“曉霞回望”零星吸引遊客的冷清局麵,成功躋身杭州文旅熱門打卡地之列。
文化賦能:百年老宅變身宋韻體驗空間
在曉霞弄的蛻變中,老建築的新利用值得關注。弄口一棟磚木結構百年老宅的活化利用很有代表性,宅內入駐的中式茶飲店“閑吉”毫無違和感。
陳穎瑩回憶,這處曆史建築有四位業主,其中兩位已離世。團隊一邊核實,一邊耐心溝通,終於在數月後等到了房東的財產公證書。在所有房東和繼承人中,最年長的是1935年出生的清華大學教授。
改造過程中,團隊嚴格遵循曆史建築保護規範,在保留原有建築肌理的基礎上,調整傾斜的梁柱結構,重新設計陡峭的老式樓梯,增設采光天窗,就連景觀陽台的搭建都經過專業部門審批,累計投入近200萬元,實現了“老建築內築新骨”的安全升級。
如今的老宅,已成為展示宋韻文化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店主精心研發的特色飲品中,宋式抹茶飲成為海外華文媒體人的“心頭好”。
法國中文電視集團董事長薑宏君在體驗點茶技藝後,計劃將這門傳統手藝帶回法國:“我要讓中外友人都感受宋式茶飲的魅力。”
古今交響:老巷新生背後的更新智慧
青石板路上,清代詩句中的“曉霞意境”與遊客的歡聲笑語交融,宋代茶筅的攪拌聲與咖啡研磨機的輕響和鳴——這條老巷用實踐詮釋了“傳承不是封存曆史,而是讓文化在當下鮮活生長”。
這條老巷的蛻變,恰如一麵棱鏡,讓海外訪客窺見中國城市更新的獨特理念。來自新西蘭的訪客表示,曉霞弄的特色飲品將中式文化與現代口味結合,有望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載體;而中國政府對老舊街區“修舊如舊、活化利用”的改造力度,在國外並不常見,既保留了城市記憶,又切實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
澳大利亞《澳華公報》社長林湛基則表示,“杭州市上城區實現了商業、景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在智能交通、人工智能等智慧城市領域的探索,這種讓古韻與新質共生的智慧,正是城市發展最動人的活力。”
據悉,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曉霞弄所在的二十三坊巷將以“光影坊巷”為主題,通過互動光影MappingShow,生動展現街巷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演變與活力。
曉霞弄的故事仍在繼續。這條老巷以“古今交融”的新生姿態,為當地打造中央創新區提供了可複製的微觀樣本。而它的精彩,正通過華文媒體的傳播,讓世界看見中國老巷裏的文化自信與城市智慧。(完)
【編輯:曹子健】
關於国产AV蜜桃网站|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當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