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文匯報記者 範昕
抽象藝術是一場藝術陰謀?近日,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邱誌傑的一番言論引起不少爭議。
“侵略”或“陰謀”的說法,或許是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至少在一部分人看來,抽象藝術有著濃重的“舶來”痕跡。與此同時,麵對抽象藝術,國內大部分觀眾呈現出“看不懂”“一頭霧水”的第一反應。這些,其實都是中國抽象藝術麵臨的尷尬。早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中重要類別的抽象藝術,該如何在世界藝壇鮮明地刷出自己的存在感,與東方文化、本土觀眾之間建立起有效連接,值得借著這場抽象藝術引發的爭議喚起業內深思。
抽象藝術並非外來物種,為何給人“舶來”的印象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廣義的抽象藝術,是人類共同的生命審美藝術,是和人類的具象藝術共同生長和發展的。“抽象藝術並非外來物種,在中華五千年曆史上,它生生不息地存在於国产AV蜜桃网站的生活中。”抽象藝術家、複旦大學中文係特聘教授許德民指出,從岩畫開始,彩陶、玉器、青銅器、甲骨文、漆器、織錦、書法、篆刻、陶瓷、石文化、窗格子等中國藝術中,抽象文化、抽象藝術、抽象符號比比皆是。
中國抽象藝術之所以給人們“舶來”的印象,是因為狹義的抽象藝術,又或者是現代意義上的抽象藝術,的確受到西方抽象藝術觀念的影響;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當代藝術的起始,繞不開模仿西方當代藝術的曆史階段。然而,需要引起關注的是,這個過程並非單純的“拿來”,同時也包含了一種自主的轉化。藝術批評家榮劍認為,從“85新潮”對西方現代主義的狂熱引介,到如今多元語境的融合共生,這種影響塑造了無數藝術家的語言與觀念。否定抽象藝術的價值,無異於否定這段曆史本身,否定眾多藝術家真誠的探索與對話的努力。趙無極令世界藝壇矚目的抒情抽象畫,承載著東方哲學的精神力量,更成為業內眼中極有說服力的樣本。
事實上,文化藝術的交流互鑒、彼此激發,可以說貫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19世紀中期,日本的浮世繪版畫隨著貿易經由茶葉包裝紙湧入歐洲時,就曾吸引一群畫家的目光,給印象派繪畫帶來深厚的滋養。西班牙現代藝術巨匠塔皮埃斯也毫不諱言東方文化對自己的影響,年輕時就嚐試將中國佛教禪宗的思想與中國書法的筆觸巧妙融入創作。動輒“文化侵略”,在業內看來,恰恰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
呼喚發育成熟,彰顯出文化自主性和創造力
從另一方麵來說,中國抽象藝術也暴露出其自身發展中需要正視的一些問題。
有待加強理論建設,是不少專家學者提到的一點。藝術評論家、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館長傅軍告訴記者,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需要理論的支撐。無論哲學層麵還是美學層麵,中國抽象藝術應當有別於西方,更加彰顯出文化的自主性和創造力。盡管“中國抽象繪畫的拓荒者”吳大羽提出過融合西方抽象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勢象”理論,但國內至今沒有形成一種被業內普遍認可的抽象藝術理論乃或抽象藝術流派。許德民也說起,缺少係統的理論研究、價值分析、教育推廣,使得中國抽象藝術長期被裝飾藝術的定論所輕描淡寫,排除在藝術史之外,而讓全體國人對中國抽象藝術缺少認同。
抽象藝術的麵貌相當豐富,涵蓋多種形式,傅軍觀察到,中國抽象藝術其實正逐漸形成不同於西方抽象藝術的一些麵貌,“但顯然它還沒有充分發育完成”。她認為,這種發展應該更多地和本土文化根基相連。比如中國古典哲學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明顯不同於西方主觀與客觀、物質與精神二元化的思維方式;比如中國藝術家對於線條的理解與西方藝術家很不一樣,因為他們汲取了書法線條的審美要求,比較講究線條的質量、力度和節奏感;又比如對於留白的哲學理解與美學追求,那不是一種絕對的空無,而是一種悠遠、深邃的審美意境。
對此,傅軍認為上海的抽象藝術群體大有可為。抽象藝術在上海的蓬勃,與其海納百川的城市文化精神與城市語境密不可分。這裏匯聚了全國最大規模的抽象藝術家群體,在持續研究與推進抽象藝術,其中不少探索,是與城市文化、本土根脈緊密結合的。丁乙的“十”字創作就很典型,將高樓林立、馬路縱橫的都市景觀,抽象為線條的交織,工整與秩序的象征。周長江研究多年的“互補”係列,則將天與地、陰與陽、晝與夜、黑與白等矛盾關係統一在畫麵中,用視覺化的藝術語言完成對東方哲學尤其是道家哲學的高度概括和形象表達。
業內希望,中國抽象藝術能夠靜下心來,在更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裏生長,長出自己的辨識度與自主性。這樣的藝術對於觀眾來說,也將擁有更多的情感連接點。